初中初二

春晚的年作文

本文已影響 9.21W人 

春晚,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大餐、世界名片,過年沒有它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春晚的年

小時候,常一邊剝着娭毑放柴火熱灰裏煨了幾十分鐘的土雞蛋,一邊興致勃勃地與長輩們聊着本山爺爺的新小品。全家暖意融融的團坐在火爐旁,就着年味與歡笑,飲下了這溫潤香醇的親情之酒。

飲下了酒的人們各個紅光滿面地向身旁的至親們坦露着人生百味,讓已醉的親人笑容更加和藹,面色更加紅潤。彷彿今夜的一醉方可休去一切的不快,融化這世間的堅冰,帶來新年的好運。

當時的我年幼,尚不懂得這百味與親情之酒的真諦所在,只能一個勁地學着大人的樣試着品一品,只覺烈而火熱,沒能品出個所以然來。

說到品,這麼多年過去了,最喜愛看的春晚節目還是小品。本山爺爺那“大忽悠”簡直本色出演,整個“白雲、黑土”系列都不錯;馮鞏老師那句“我想死你們啦!”總是讓人聽得年味十足;大兵老師的“洗腳城”更是火遍全國,給整個充滿着年味的中國送來歡樂與思考。

在年復一年的煙花爆竹聲、歡歌笑語中,我逐漸地長大了,學會了獨立思考,奈何人非,物亦已非。長大後,我總覺得春晚不是原來那個味了,不管是核心骨幹離去也好,觀衆娛樂選擇更多也罷,春晚好像正逐步淪爲親朋好友圍坐在有些灼人的火爐邊搶紅包的背景。

抱着這種心態的我,已許久沒看過完整(或大部分)的春晚了。

一天我放假歸家,看見餐桌上的雞鴨牛豬魚羊肉樣樣俱全,不禁感慨:“天,這是在過年嗎?!”母親聽罷迴應道:“這在以前,這麼多葷菜是得大年三十才能見到呢!”以前?現在?母親的話點醒了我,是啊,今非昔比。古人,並沒有電視,又何談春晚呢?

春晚本來就是一個聯歡晚會,並不必拘泥於是否要端坐在電視機前完整地收看着,而是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過大年的心意!

從前過年時,總有親戚家的孩子與我一起放鞭炮、拿着石頭追着雞鴨打,或是厚着臉皮說句“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春晚也是在嬉笑間邊看邊睡着播完的。雖然很簡單,卻覺得那時的年過得很滿足、很高興。

時代在變,眼光也在變。人們可能都不拘泥於僅哈哈一笑或跳舞、魔術了?而是選擇去放鬆這一年來都緊張着的身心,與親友們鬥智鬥勇,或打麻將或搶紅包,激戰一夜。或許,這也是一種進步吧!

今年春晚我好奇地看了一下,想回味一下童年,意外地發現小品不僅多且令人捧腹、發人深思。比如說賈玲的《真假老師》形象地反映了“城市留守兒童”現象;大兵出演的節目展現了中非人民一家親……看到這些既富有藝術性又具備社會現實意義的作品被搬上春晚,不得不說,春晚是全球華人的一場精神盛宴,也是一碗令人對美好未來無限憧憬的“雞湯”。

春晚無論你我看不看,它都在那;年無論怎麼過,它都是洋溢喜慶年味的年。畢竟,來了,即是心意;回了,即是團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