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二

垃圾分類作文優秀滿分

本文已影響 9.8W人 

說起形式主義,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給出一個貶義的標籤。但其實生活中形式主義無處不在,甚至很多我們認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本質上都是被一種變相的形式主義。就拿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垃圾分類這件事說吧。

垃圾分類

7月29日,貼在我家小區居民公告欄裏的一封《致小區全體居民的信》打破了平靜,被疫情耽擱的生活垃圾分類終於開始行動。8月1日,小區每幢大樓的樓層垃圾桶根據“高層撤桶”要求“準時消失”了,樓層所有居民的生活垃圾必須在家就做好分類,再送到小區指定的垃圾分類桶去。

從那天開始,原本推開房門轉角就可隨手扔垃圾的簡單生活變得“曲折”了好多,晚飯後常常可在電梯裏邂逅鄰居們拎着各色垃圾袋,集體下樓扔垃圾,而且相互間會進行“靈魂拷問”——“你家的快遞箱是作爲什麼垃圾處理的?”“易腐垃圾能裝垃圾袋直接扔到垃圾桶去嗎?”“用不完的消毒液到底算什麼垃圾?”即使你不說話,也總能在大家談笑間輕輕鬆鬆就長了知識,而我則強烈感覺到之前在報紙電視中學到的垃圾分類知識,又被強勢複習了一輪。短短几分鐘,大家便完成了一次日常扔垃圾行動。第二天差不多同一時間,相似場景又會重新上演。

我所居住的這幢樓,在生活垃圾分類的前三天,都在一片心平氣和中度過。哪想到,第四天原本和諧的氣氛就急轉直下了,始作俑者是鄰居羣裏的一位“好事者”發的“播報”——“這是誰家的垃圾,拜託垃圾桶已經撤掉了,要扔到樓下分桶去,臭死了。”爲了體現“有圖有真相”,這位“好事者”還配了圖片——幾個裝滿垃圾的袋子就隨手放在樓梯口。然而,兩天過去了這幾個垃圾袋依然“紋絲不動”。

此後,羣裏類似的“頑固垃圾”曝光照不斷,吐槽鄰居不文明處理垃圾的“曝光投訴”屢屢出現在小區微信羣裏,被熱心鄰居無情曝光的主要人羣有:根本不看通知的小區“原住民”、“事不關己”的“出租客”、對垃圾分類複雜操作無從下手的“獨居老人”……

一封告知信看似起到了通知的作用,其實傳遞的效果實在有限得很,雖然在小區鄰居羣滿滿數百人,也進行了垃圾分類的提醒,可是微信羣並未包括所有居民,於是就有了以上讓努力實踐垃圾分類的小區高素質居民憤怒的事情——有些鄰居依然將垃圾按照慣性來處理,不做分類,不放置指定垃圾桶。

習爺爺說,垃圾分類是新時尚。確實,在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乾淨整潔的社區應該是標配才行。但是這場新時尚的運動,在實施過程中依然有不少“bug”。就我居住的小區而言,通知效果就有缺陷。追根到底,還是小區物業管理思維中的形式主義慣性,是偏重看過程而不追求結果使然。物業公司以“一封信”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已通知”的態度,然而他們並未考慮到這樣統一通知的效果,如果根據不同的人羣採取分類發通知的方式來傳遞信息,那麼“漏網之魚”就會少很多。

也許有人會覺得,有些“形式主義慣性”在主觀上不是故意的,對此不妨多加寬容,但實際上,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形式主義,它都會讓人繞了彎路走了遠路,甚至永遠達不到應該到達的目的地。

但願我們的生活少一些形式主義,多一些務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