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二

等待作文參閱推薦

本文已影響 9.14W人 

我本是槐花院閒散之人,滿襟酒氣,池塘邊跌坐看魚,眉挑煙火,將春光歸還於疏疏籬落,兩袖清風不曾帶走什麼。一夜卻靜寐等月歸來,只曾經月華動人,一眼望盡千年。

等待

月總是陰晴圓缺。

少年人錯過了五十年前的月亮,他們幻想着也許是一枚銅錢大小,紅黃的溼暈,陳舊而模糊,像朵雲軒信箋紙上落下的一滴淚珠,透出那個年代的心酸與乏味。於是老人而言,月亮實際是歡愉的。一月的辛苦勞過後,此刻擡頭,未污染的墨藍天空清楚地鑲嵌着滴溜圓的月亮和零散的星星,那時的月亮可比現在大得、圓得、亮得多。因爲不曾經歷,少年人似乎將月亮看成了一道閱讀題,急於套上所謂的正確答案,實際上,重要的並不是月亮本身模樣,而是她應是什麼模樣。她已然成爲一個年代的烙印,見證了一代人的喜怒哀樂,正如泰戈爾所言,若失去了白日的太陽,不要錯過夜晚的月亮。老一輩的確失去了他們人生中的太陽,他們卻在等待月亮的升起。

月亮是記憶的延續。

回憶是有味道,那一定是樟腦味,甜而穩妥。年少時,夏日蟬鳴聒躁,教室外香樟樹瘋長,卻擋不住烈日。風過林梢,嬌陽似火,香樟的氣味像仲夏夜的荒原,割不完燒不盡,長風一吹便連了天。十幾歲的年紀,認爲世界都是自己的,不需要猶豫也用不着權衡,因爲年少所以無謂,生活是圓滿的,高高掛於天空。長大了,樟腦被塵封在衣櫥中。白日,與同事相處,與上司周旋,樟腦味細數着年少時的張揚,再貼心地成爲一身保護膜。夜晚,脫下僞裝,曾經的棱角磨圓了,成爲世故圓滑的一個圓,也高高掛於天空。擡頭看看月亮是否還是曾經的模樣?

月亮黑白無間。

艾德琳·吉尼亞·伍爾芙是一位英國女作家,因爲童年的不幸,她像含羞草一般敏感,像玻璃一般易碎,一生都在優雅與瘋癲中游走,有人如此評價:“她有隱祕的兩面,一面澄澈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溼熱,一面創造一面毀滅,一面鋪滿天堂之光一面燃燒地獄之火。”這像極了月亮,即一面暖日融融,一面是自己的高寒。有光的地方必定有黑暗,但我在等,等月亮擁有陽光。

午後讀書,夜晚於杏花樹下乘涼,等月色與露水清涼。隻身到巖鳳尾蕨茂盛的空空山谷,月華動人,席地而眠。夢醒時分,我尚年少,月已不見,但我願意等,等——一個春江花月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