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精選9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7.3W人 

篇一: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精選9篇)

設計教學時能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讓學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和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幫助下,怎樣找到青蛙媽媽的經歷,並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時還激發了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知識的熱情,能自覺保護小蝌蚪和小青蛙,爭做環保小衛士。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精神和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課始質疑和課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疑,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能以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爲基礎,利用多樣化學習資源,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積極主動。人人蔘與閱讀、小組交流討論。全班交流討論的參與率達到80%。在交流討論活動中,學生能準確把握課文內容要點,一部分學生更能運用想像力,提出獨創性見解。拓展延伸的文學欣賞活動,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欣賞到了藝術的美,效果很好。

這一案例的創設和設計,在教與學的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在教師教學思想的引領下,逐漸得到養成和實現的。其次,教師根據教學要求,靈活地把全班分爲多個小組的小羣體進行學習,學習形式上更具有靈活性和注重個性的發展。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能進行有效的指導,在關注過程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由於教師想全面體現新課標新理念,一節課安排的教學內容多,教學方式多,而學生積極性高,都想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因此時間很緊張。教師在以後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只是個憑藉,應學會取捨,精講精練,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既要要尊重學生,努力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又要根據學情及時調控,促使他們有效地學習。

本課抓住兩條主線教學,思路清晰。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後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變。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就圍繞着這兩務主線展開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駕控課堂,孩子們在學的時候也輕鬆明白,興趣盎然。

篇二: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內容生動有趣,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教學效果: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1)初讀。我有趣導入課文以後,隨即拋出問題,並要求學生仔細聽。a.老師範讀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我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側重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適時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啓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二、成功之處: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採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麼的着急。”“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並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爲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爲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三、不足之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

四、改進措施: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篇三: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我發現自己對於教學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缺一些。其次,對於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我沒有做到很好的處理,完全沒有顧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場了。再次,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放開自己,導致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沒,調動起來,整節課上的氣氛比較悶。總而言之,我還需要多講課,多讓老教師聽課、評課,打磨自己,平時多讀書學習,在磨練中成長!監文庫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本課的學習,激發起孩子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孩子們都喜歡猜謎語,所以我一說要猜謎語,一個個都顯得相當興奮,這一環節進行的還可以。接下來我再以提問的形式追問“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們怎麼相差那麼大?”,孩子們被問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課的學習中。

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我發現自己對於教學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缺一些。其次,對於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我沒有做到很好的處理,完全沒有顧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場了。再次,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放開自己,導致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沒,調動起來,整節課上的氣氛比較悶。總而言之,我還需要多講課,多讓老教師聽課、評課,打磨自己,平時多讀書學習,在磨練中成長!

篇四: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怎樣有效地利用第一課時孩子的新鮮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見過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瞭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孩子就會邊看圖邊說出很多關於小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孩子們多讀課外書興趣。

在孩子說了很多關於小蝌蚪的信息後,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勵孩子們進行朗讀比賽,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後讀,把孩子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老師的言語在課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們的注意。在朗讀了第一段課文後,我用富有童話韻味的語言引導,“小蝌蚪們在水裏快活地遊玩着,有一天,它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就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了。我們一起跟着它們去找好嗎?”孩子們津津有味地開始了“尋找小蝌蚪媽媽”的歷程——朗讀。讀着讀着,他們就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小蝌蚪們原來是在快活地游來游去,爲什麼突然想到要找媽媽了呢?”“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可爲什麼小蝌蚪看見烏龜就去叫媽媽,烏龜的嘴巴並不寬啊!”……孩子們能提出這麼多的問題,說明他們已經沉浸在課文裏,思維活躍,作爲一個探究者的角色在積極的學習了。

這也讓我非常佩服孩子們的眼力,這是一羣多麼愛動腦筋又可愛的孩子啊。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我並沒有馬上給他們答案,而是順水推“舟”,讓孩子繼續讀課文,然後讓小組討論,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的再一起討論。結果孩子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時,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媽媽;而當小蝌蚪看見烏龜,是因爲他們太想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從哪裏看出來呢?“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爲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臺吧!

篇五: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爲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我用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以識字爲主,我想低年級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們學懂課文內容很難,於是,先學會生字,理解字詞的意思,然後再學習課文也許要容易些。識字是關鍵,學文是重點。

在字詞教學時,我提前佈置了預習,課堂上孩子們大膽的走上講臺自己講生字,詞語。效果較好。

在學習課文時,我具體用瞭如下方法:

1。我先給學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媽媽的視頻,再結合課文內容知道小蝌蚪的樣子。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徵,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我注意了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的事實,我在引導孩子們學習了第一二自然段後,引導他們小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他們自主學習,學習中,讓他們小組合作完成,這樣又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準備了五幅畫,分別爲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爲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我讓孩子們來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爲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臺吧!

篇六: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學習,利用兩課時學完,重點側重了兩種語文能力的培養:一是朗讀能力,二是說話寫話能力。下邊詳細闡述:

一朗讀能力的培養

朗讀,是學習語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這篇課文的語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語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對話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讀指導。

如第一自然段。課始,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後,出示謎底小蝌蚪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寫板書,再引導孩子看着板書看着圖片說成一段話。

然後再請孩子讀第一自然段,發現作者是怎樣描寫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觀察點和自己觀察點的不同,作者的表達與自己的表達有何不同。這個環節就在潛移默化的對孩子進行也就是進行對比閱讀的訓練。在對比後,再次對課文第一段進行欣賞性閱讀,這時有個別讀,小組讀,老師範讀,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逐漸達到會背誦。第一段的學習順利完成。

心得:這一段的學習,我將讀的訓練,說的訓練、寫的訓練,巧妙的融爲一體。看圖時訓練說話,朗讀中對比發現,發現後總結寫法,總結後仿寫金魚。感覺訓練地紮實有效。(這一點後邊會講到)

最值得強調的是朗讀的指導,假期裏我有幸聽到了河南省演講與口才協會的祕書長於同雲老師的講座,幾天的講座聽下來,徹底顛覆了我對朗讀原有的理解,“低近高出、眼中有人、心中有畫”、“朗讀時忘掉自己的聲音,忘掉自己的嘴巴,忘掉稿中文字”,這些諄諄的教誨、殷切的叮囑,久久的在我的心中迴盪,我反覆的領悟,不停地琢磨,一有機會就進行自我訓練。我想在我學習的基礎上更好的引導我的孩子進行準確的朗讀。所以課堂上,我把講自己假期裏學習的收穫無私的教授給了學生,不斷的引導孩子朗讀要用自己最舒服的聲音來讀,用嘴最自然的腔調來表達,朗讀時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畫,聲中要有情。比如第一句: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我告訴孩子們,你在讀這句話的時候,是讀給誰聽得,想說給誰,讀的時候就像在對着眼前的人說話一樣,自然的說出來,不要拿捏強調,矯揉造作。在讀小蝌蚪樣子的時候,你就想象着眼眼前就有一羣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在游來游去。反覆的訓練,耐心的引導,終於使孩子們找到了自己最動聽的聲音。那一刻,我很激動。

2、對話的朗讀指導

對話朗讀的指導更多的通過分角色表演讀的方式來完成。

課文中小蝌蚪和鯉魚阿姨、烏龜先生的兩次對話,我分別和孩子們進行了分角色的朗讀,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中,使朗讀的訓練得到了提升:

例如: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的對話:我直接就請孩子們來扮演角色,我讀旁白,然後師生共同評價角色扮演讀的優點和不足。兩次角色扮演下來,我感覺提高不是很大,就主動說:“小朋友們,我來扮演兩個角色,你聽聽,我讀的怎麼樣?”說完,就示範起來。小蝌蚪我努力讀出天真可愛的神態,鯉魚阿姨是成年人,我想要穩重一些。真沒想到,我有意識的區別聲音的朗讀竟引來同學們的鬨堂大笑,率直的王璇哈哈哈大笑過說:“李老師,鯉魚阿姨是女的,你讀成男的啦!”一句話羞紅了我,我尷尬極了。沒辦法啊,我親愛的孩子,我何嘗不知道的她是女的,可老師的嗓音不行啊。雖然引導孩子朗讀的方法沒有問題,但是沒有考慮好自身嗓音的條件,就冒然採用這種方法,結果課堂上鬧出了笑話。當時的尷尬是不是該用“咎由自取”來形容呢?哎,懊悔。

不過兩次對話的朗讀指導除了這個瑕疵之外,有些地方還是可圈可點的。比如,兩次對話中旁白中動詞的運用,“迎上去”和“追過去”,不同的動詞表達不同的心情,體現不同的情景,我引導孩子體會“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對容易,迎的難度就大了,迎字孩子僅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禮貌和客氣,沒人能理解到他們的方位是怎樣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來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鯉魚阿姨。“鯉魚阿姨在教小鯉魚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鯉魚阿姨”的後邊問孩子們:“小朋友們,我是小蝌蚪,我應該在鯉魚阿姨的什麼地方遊啊?”孩子們思考一下,說:“在鯉魚阿姨的前面。”我馬上游過去,停在鯉魚阿姨的前面,並熱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問她:“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訴孩子們,迎,是小蝌蚪主動積極的游過去,表現出了他們急切想找到媽媽的心情。就這樣,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後分角色朗讀。幾次的體驗後,孩子們的朗讀越來越好。

二、說話寫話

課堂上,關於說話的練習無處不在。每篇課文我都做到一課一得,精心的尋找語用點,一般是根據文字表達到額特點來設計,以據此來拓展孩子的思維,豐富孩子的積累,鞏固孩子的表達。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圖說話,比如這篇課文:課始,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後,出示謎底小蝌蚪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寫板書,再引導孩子看着板書看着圖片說成一段話。

最普遍的就是課堂上所有的發言就是說話,我不斷地提醒孩子,站好了再表達,想好了再交流,說話字正腔圓,語言流暢,落落大方,自自然然。這些要點,我時時刻刻的提醒孩子,不斷地糾正孩子們的姿勢和腔調,特別是表達中的語病,更是及時的更改。我是真心的希望在我的語文課上,讓孩子時時處處都在語文的“場”裏,在這個“場”的包圍中,希望孩子們的每一句話,都沾染上語文的氣息;每一個詞,都浸潤着語文的露珠;每一聲腔調,都飽含着語文的味道。

課堂上,孩子們隨心隨性的表達,我都努力的和口語交際聯繫起來;小朋友脫口而出的發言,我都盡力的和寫話交集在一起。沒有刻意,最大程度上做到隨意,在“隨意”中留下“刻意”的痕跡,板書就是最好的證明。課堂板書的設計我很用心,既兼顧內容,又表現寫法;板書內容的書寫既已在我心中,在課堂上又想讓這些詞語出自孩子們的口中。看似我隨意從孩子的口中截取的“心怡”的詞語,實際上在引導孩子表達的時候我下足了功夫。

本節課就是這樣,在學習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寫之外,我就引導孩子嘗試着描寫“小金魚”之類的小動物,進行簡單的外貌描寫。課件顯示小動物金魚,引導觀察,進行仿寫。訓練完後,佈置作業,再次進行仿寫,小白兔或者小烏龜,或者小鴨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外形。講讀和寫、說和寫緊密的結合起來,使訓練真正的做到紮實有效。

反思課堂,總結得失,努力進步,實現高效課堂,我一直在路上!

篇七: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今年分到教二年級距離上一次還是七年前的事情。感覺今年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一年,兩個省級課題立項了,負責全校二年級語文的所有工作。是一次歷練的機會,雖然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但心裏充滿了動力。前天叫同學們在家裏預習了課文,並且交給他們一些語文課文的方法。要想學好語文重要的是要大聲讀,所以我在給學生們提供的第一個方法是先把課文大聲讀三遍。還要去小組長那裏讀給小組長聽,這樣才能知道有多少人瞭解了多少。把課文裏的橫線上的字和田字格的字要在課文裏圈出來。畫出本課中你認爲好的詞語,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積累詞彙的能力。另外一個就是要結合課後的習題進行預習,發現二年級的課後問題比一年級多了很多。從另外一個層面可以看出編者的意圖是考察學生的歸納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篇課文,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通讀全篇課文知道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是這樣構思的,首先採用一個尋物啓事的方式進行導入,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對後面的教學有興趣,通過我在黑板上板書先是有圓圓的腦袋,灰黑色的身子和長長的尾巴,接着長出來兩條後腿,再長出來兩條前腿,再接着尾巴變短了,最後是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和一雙大眼睛。簡單的板書讓學生明白了原來青蛙是這樣變化而來的啊。我重點抓住了文中小蝌蚪找媽媽在找的過程中經歷了一些困難,通過體會語言的特點來感受小蝌蚪找媽媽那種急切的心情。

整個課堂總體來說還是可以的,但是卻缺乏了一些獨立思考的環節,孩子們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在想是不是我的問題過於難理解,還是我哪個環節沒有銜接好。下課鈴響了,我站在講臺上看着參考書一羣孩子圍着我,其中邱雨欣問我,老師你在幹什麼?我笑而不語。旁邊的同學就跟我說,今年暑假在家裏看完了必讀書目,還向我介紹了必讀書目裏面的有趣環節。我感嘆學生的自覺性,更驚歎現在的讀書環境是那麼好。以後在講新課前我要多個角度來設計我的課題,提的問題要從各個層面學生的角度來思考。

篇八: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爲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爲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麼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後表白之後,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爲什麼要找媽媽?他們是怎麼找**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裏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爲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着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隻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爲應讀得慢一點,因爲他認爲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爲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爲這兒烏龜是笑着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爲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着告訴小蝌蚪關於他們**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麼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爲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採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麼的着急。”“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並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爲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爲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藉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爲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

篇九: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在美術課上,我先利用多媒體教孩子畫小蝌蚪和小青蛙簡筆畫。孩子們興趣高漲。有的孩子還給小蝌蚪、青蛙塗上了顏色。大家的創作熱情都被調動了起來。緊接着,我問大家,你們知道小蝌蚪是怎麼變成小青蛙的嗎?請你們根據自己對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的閱讀理解,把小蝌蚪變成小青蛙的這個成長過程變成一幅連環畫吧。孩子們不知道連環畫是什麼,於是,我趁機引導,我們在一年級寫看圖寫話的時候,有時候題目給我們的是一幅圖,有時候展現給我們的是兩幅圖或者兩幅圖以上,這些以多幅連續性畫面表現一個完整故事的繪畫就叫做連環畫。孩子們的疑問解決了,接下來,就該畫了。可是要畫好這幅連環畫,也不容易。我告訴孩子們,要想畫好,還必須回到課文中去,在課文中找到小蝌蚪在變成青蛙的過程身體都經歷了變化。孩子們很快成長過程成長在文中畫出了小蝌蚪的成長變化過程。從池塘里長着圓圓的大腦袋,甩着長尾巴的小蝌蚪-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變成小青蛙。這樣畫起來就很容易了,孩子們都知道畫哪5幅圖,但是在第三幅圖上,個別學生會出現錯誤,不是長出前腿嗎,於是孩子把兩條前腿畫出來了,而忽略了前面先長出來的兩條後腿,出現這種情況,我想是因爲孩子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缺乏前後聯繫的整合思維。但是在老師的點撥下,孩子們也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積極主動去修正自己思考的漏洞。連環畫完成後,我讓孩子用上“先、然後、接着、最後”“過了幾天、又過了幾天(不久)、後來、最後”這樣的表示順序的詞,來簡單地爲自己的連環畫配上說明,整節課,孩子們發言踊躍,思考認真。這也讓我更加相信:如果課文問題的呈現方式豐富一些有趣一些,說不定會有“曲徑通幽”的收穫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