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精選8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8W人 

篇一: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精選8篇)

張洋

本課的導入情境設計是讓學生找出課文中作者對藤野先生的評價,學生很快地就找到課文第37節中的“偉大”一詞,並且讓學生齊讀第37節,教師設疑:只有兩年師生情誼,作者爲什麼用“偉大”來形容藤野先生?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

《藤野先生》文章比較長,作者散文寫法比較突出,事件比較散亂,整體感知我設計了讓學生概括文章寫的事件。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很快就將事件概括出來。接着我要求學生給這些事件分成三類,並思考這三類事件與寫藤野先生有什麼作用。這個問題加深了難度,尤其是思考“清國留學生辮子很標緻”、“清國留學生學跳舞”兩件事,於是我就讓學生小組討論。

在理解“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時,爲了學生更好地理解,補充了寫作背景。作者是在國內沒有出路、國外“也無非是這樣”、歧視的情況下與藤野先生交往,藤野先生給了作者精神的力量,是無國界的關愛,所以最後纔是偉大。這時候寫再尋找寫作的線索,就有了明線、暗線,有了人有了情感的交織。

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比較踊躍,有的學生回答也比較深刻,小組合作也活動熱烈有序。

本節課還留有許多遺憾。例如對作者情感的變化的體會,從在東京時的厭惡,到仙台的無所適從,到脆弱的民族感情,不捨……這些感情的體悟還不夠深刻。例如對作者的語言品析還不夠到位。

篇二: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從拿到課本的那一天,就開始感嘆,怎麼開篇又是魯迅的文章,而且又這麼長,由衷地沒有頭緒。幸好在看完課文後發現《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雖然是回憶性的散文,但是故事性比較強,而且每個故事都很明確,這多少讓學生有看書的興趣,也爲上課講解打下一定的基礎吧!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我教過此文數次,每次皆感難度極大。魯迅的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大(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績,故我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首先將此文壓縮爲兩課時(以往多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爲一課時,閱讀分析爲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其次,筆者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使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對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回顧這幾課時的教學,相比較而言,我最喜歡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原因很明顯,因爲在這課時裏,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課堂互動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課後反饋也不錯。或許是第一篇課文吧,或許是因爲是早上的第一節課吧,學生的精神都比較好。但同樣的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那就是學生提前預習的並不多,所以課堂推進很慢,雖然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總覺得上課不夠緊湊。

至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總體還算可以,但是不及第一課時。最明顯的一點是沒有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最後總結藤野先生有那些高貴品質的環節,只能讓學生回家思考,留到下節課講解,這樣也導致了第三課時的教學任務增多,以至無法完成練習講解,於是才需要用第四課時專門講解課文的練習,可見第二課時的失誤,引發了多少的問題啊!因此以後的教學千萬要把握時間,要不然對課堂的完整性就有很大的影響!

篇三: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藤野先生》是人教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是魯迅對20世紀初自己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經歷的回顧,重點敘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熱情地歌頌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洋溢着作者一腔的愛國之情。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學到敘事性文章的寫法,也能從中受到愛國主義的薰陶。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總目標“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設計。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同時,展開橫向思維,讀懂事件與主題的關係;在引導學生欣賞名家作品的同時,使學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薰陶,達到既學讀書又學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較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如果講課時不分鉅細、面面俱到,勢必會顧此失彼,給學生“零碎”的感覺。授課時,緊緊圍繞魯迅爲什麼用“偉大”評價藤野先生,文章從事件上講,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途經的兩個地名;寫了在仙台受的優待;寫了爲“我”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我”的解剖實習;瞭解中國女人裹腳;寫了“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我在教學中仔細分析這些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明白“偉大”的原因。

1、先進藤野先生的四件事:爲“我”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我”的解剖實習;瞭解中國女人裹腳;

2、再講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開東京到仙台的原因,是與藤野先生交往的緣起;途經的兩個地名勾起魯迅的憂國之思,表明魯迅的愛國情感;這是魯迅三次地點轉換的根本原因。在仙台受的優待,並不是因爲對中國人的尊重,而是“物以稀爲貴”。

3、最後講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是離開仙台的直接原因。

整體上說來,這樣講《藤野先生》,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使學生能夠學到不少知識,完成了學習目標。

篇四: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呢?

本設計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做的:長文短教,難文淺教。從分析事例入手,引導學生分析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並領會魯迅的愛國之情,降低理解主題的難度。

這兩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解線索(兩條線索),才實現了難文淺教;由淺及深,深入淺出地從微言看大義,讓學生領會文章的精髓。

教學過程中,既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師點撥到位,學生探究深刻,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篇五: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本單元的主要任務是學會“迅速捕捉閱讀信息”,所以想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訓練學生篩選和提取有效信息,必須設計清晰的教學目標。

本節課以多媒體課件中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研讀課文,以明暗線索、典型事件和人物形象作爲需要提取的主要閱讀信息,層層深入,由較爲簡單的人物描寫賞析,到人物內在性格品質的挖掘,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討論等形式,逐步探究問題的答案,並最終領悟文中重點句子的感情色彩,分析出文章主旨。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九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較多人物形象分析經驗,所以無論是提取信息還是概括信息都比較準確,教學重點任務的完成比較順利。由於文章較長,蘊含的信息量較大,加之部分學生對寫作背景不太熟悉,所以對作者寫東京見聞以及離開仙台後的生活感慨不太理解,從而也影響了進一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課件補充了部分相關背景資料,教給學生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學生聽課比較專注,激發了進一步補充閱讀魯迅相關作品的興趣。

通過對本節課的教學反思,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明顯不足之處。比如整體課堂設置還不夠順暢,有些提問的方式還需要進一步打磨等。在以後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好更加充足的準備,精益求精,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融合方面,能體現信息技術大部分優勢,但個別細節處理仍不夠完善。

篇六: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回憶他早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篇散文,文中除了表達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外,還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長,這樣長且難的課,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效。所以我反覆思量,應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呢?

首先,長文短教。一是分析藤野先生這一人物形象,二是領會魯迅的愛國之情。

其次,難文淺教。從分析事例入手,引導學生領會魯迅的愛國之情,降低理解主題的難度。

這兩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解線索(兩條線索),才實現了難文淺教;由淺及深,深入淺出地讓學生領會文章的精髓。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兩點需要改進:

1、教學設計過多的考慮教學過程的完整性,有些急於呈現一節優質課,對學生的知識接受、學生的理解能力考慮太少,所以知識點的落實不好,課堂上變成我引領學生,而沒有尊重以學生的主體的地位。

2、不能立足於學生,給學生思考時間,也沒有給學生沉澱知識的時間,所以感覺每個知識點的完成,沒有平時課堂上學生給我的“老師,我們會了”這種感覺。因此,我認識到不能爲了課堂的完整,而讓學生掌握的知識不透徹,在課堂上要以學生學會知識爲主。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求索”,力爭讓自己的語文課堂成爲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篇七: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此文感到難度極大。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效。所以我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

首先,將此文壓縮爲兩課時(以住多爲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爲一課時,閱讀分析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

其次,我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從事件入手、引到魯迅的愛國之情,自感牽強,所以此次作了改動),使學生自長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以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這兩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典型事例)理清了全文的脈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設並巧解了線索的懸念(兩條線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輔,才化難爲易。實現了難文淺教;而短教不等於只抓一點忽視全面,恰恰是以點帶面,淺教變不是忽視課文的深度而是由淺及深,深入淺出地從微言看大義,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關於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真理愈辯愈明,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後的收穫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

篇八: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藤野先生》在三課時的學習中,畫上圓滿的句號。自己的習慣是,同一篇課文,每一年都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講授給學生。總是希望有不同的嘗試,既是給學生和自己以新鮮之感,更要給自己一個補充能量的一個過程。因此,自己在講授這篇經典的回憶性散文時,並沒有按照以往的經驗進行授課。自己將本文設置成三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進行字詞、課文的梳理工作。從課文中的“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線索,並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抓住課文中的感情來理清“我”的思想歷程。

第三課時,集中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三課時,有的放矢,側重點不同。第一課時,側重於整體掌握和理解課文;第二課時則側重於本文在選材典型並能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第三課時,則側重於抓住“愛國之情”這一條主線來分析“我”的棄醫從文的原因。

自己事先將明天要講的內容告知學生,讓學生回家也要和自己一樣的備課。從字詞開始,到課文的分析,都是如此進行的。這也是在逐步摸索中實踐生本教育的思想,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來授課。

通過第一課時,重點的內容落實到基礎知識和整體感知上。通過小組內部的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己在交流的過程中從別的同學那裏學到知識,在各個小組間的交流,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從別人那裏獲得更多的信息。

從實施的效果看,似乎還不錯。但是眼前的欣喜不代表着真正的效果好。更多的效果要從實踐中檢驗。白居易不是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要七年期嗎!我們從小學習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也是這個意思嗎!

今年的教學,我做了改變。授課前通過小組內部的合作交流,將各自分散的信息進行彙總,大家達成一個共識,之後選擇代表輪流發言。

說到這裏,還要提到小組的分配問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總是每組總是那幾個同學在發言,而其他的人則好像沒有事情的人一樣。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這樣,每組四個人,每天一個人爲對外發言人,其他人作爲祕書,幫着準備材料。第二天換另一個,以此類推,每個人都有一次當發言人的機會,這樣就可以減少其他同學似鴨子聽雷的現象。

其實能夠將小組合作正真地起到它的作用,也是一個問題。

在講這個課時時,通過整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事例,就能夠發現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在分析的過程中,就會講到選擇典型材料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問題,這樣就聯繫到寫作上,在衆多的紛繁的材料中尋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寫一個我們身邊非常有特點的人物。

第二課時,主要是分析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愛國。通過學生尋找能夠表現“我”愛國的句子,來分析我的思想歷程。這個過程中,結合着“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表達着我對他的思念與感激。

第三課時,我將重點放在了語言的分析上,這也是爲了能夠讓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希望他們能夠學以致用。基於此,我給學生布置作文片段練習:寫一個身邊的熟知的同學---王陽昕。

結果學生寫的是非常的好。能夠抓住人物的特點,通過選取典型的材料,將人物刻畫得情態畢現,栩栩如生。(文附後。)

整體上說來,自己這樣講《藤野先生》,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兩條線索並駕齊驅,又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使學生能夠學到不少知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