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

讀《看見》有感1500字作文

本文已影響 7.07W人 

深藍色的封裝,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和幾位老人的合照,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是柴靜這奇特的封面一開始便引人注目。我打開這本書,不自覺被其中的內容所吸引。正如作者所說的這句話“採訪,不用來評判,只用來了解;不用來改造世界,只用來認識世界。”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記者,她盡到了一位記者的責任,尋找真實,客觀對待。

讀《看見》有感1500字

這本書記錄了著名記者進入央視十年的成長經歷。我看見的是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成人禮。但這本書遠不至此它給我最大的震撼與共鳴,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話語交鋒中正與逆的悖論,是社會的真實。

《無能的力量》中,德國青年盧安克在廣西板烈小學支教,他沒有想旗幟鮮明地做成什麼事,就像是潤物細無聲一樣影響着周圍的環境。就像文中文中別人對他的評價,“從世俗的意義上說,沒用,沒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廣,他做的事情很可能無影無蹤,悄無聲息的就被吞沒在中國的茫茫現實中,在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種令人內心惶然震顫的力量。”盧安克的教育稱得上是常規意義上的失敗者,但他用自己的能量給中國的留守兒童帶來歸屬感。在我看來,他是自由的,是溫柔的。他在孩子中真正扮演的角色,是一位朋友,一個親人。但他給人的不是會掉眼淚的感動,而是他能讓你呆坐在夜裏,想“”現在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他認爲教育應該是純粹的對待學生,不帶任何功利性的。他的這種態度也應該是現在人們所需要的態度。

除此之外,在中國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民工作爲一個羣體還將繼續存在很長時間,那麼它背後的留守兒童問題也將繼續隨之存在。這些年國家對農民工問題比較關注,於是留守兒童問題也進入大衆視野。的確,留守兒童問題,是國家需要重點關注的,也是始終存在的。這與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具有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繫。農村青壯年人口不斷涌向城市,在小小鄉村中,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缺乏,缺乏家長的監護,照管和關心,大部分在小的時候便會養成不好的習慣,以至於走向極端。在這個歸屬垮掉的時代裏,家庭作爲兒童成長的第一環境。最需要的就是歸屬感。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絕不是學校教育能彌補的。鑑於現狀無法快速扭轉,從孩子成長的全過程來看,還需政府、學校等相關機構切實履行職責,並引導社會力量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持續關注。

在《看見》中,也有很多被公正呈現了的早已被貼上標籤的“反面人物”,這可能也是這本書最引發爭議的地方。對大衆來說,很容易因事件本身就對別人枉下判斷,然而對記者的採訪來說,最重要的卻是從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還原對立雙方個人的心理和行事軌跡,而這很容易被大衆所批判,最典型者如藥家鑫。當關於藥家鑫的調查播出之後,很多人質問柴靜,怎麼可以爲他們的父母說話?柴靜對藥家鑫事件的窮追不捨,自己也不甚清楚目的,這在她與以前的採訪對象一個被心理醫生和她的採訪“拯救”了的曾患抑鬱症的叛逆少年的討論中找到了答案,她只是想公正呈現藥家鑫當時作出捅刀行爲的想法,並且告訴大衆其實完全可以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家庭教育裏不應只有嚴厲,被父母架上的責任和重擔越多,孩子越可能往適得其反的方向發展。正如文中所說,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後,人們如何相處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每個人犯錯都有一定的原因,而這而這最根本的緣由是人性。藥家鑫本質並不邪惡,他只是一個用錯了方式的孩子。但很不幸的是,他將要爲此付出一生的代價。

這一切,構成繁複生命的每一面,有待我們去遭遇,看見。這寫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思維性、邏輯性和真實性,引發了我們一個又一個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對一個個現實悲劇的無奈與無能爲力。因爲,這就是真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