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

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8.65W人 

篇一: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

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通用10篇)

賽龍舟

作者王瀟涵

在我的家鄉,端午節當天,會舉行一場精彩激烈的賽龍舟比賽,這個習俗從很久之前就流傳下來了,而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想必大家都聽過屈原的傳說吧,賽龍舟其實最早是爲了划船救屈原,他們追到洞庭湖時,屈原的身影消失不見了,後來爲了紀念屈原,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紀念。還能借划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屈原的身體被吃掉。所以人們在划龍舟時十分賣力,熱火朝天。

那你們見過這熱火朝天的情景嗎?沒見過也沒關係,讓我來帶你看這情景。

龍舟上分爲兩種不同身份的人:1、打鼓的人,給團隊加油助威,2、划龍舟的人。讓龍舟前進。

你看,隨着開始的槍響。大家都熱烈的划船,場內有擊鼓者在大聲加油,場外還有親人朋友的助威。讓這些本來就賣力的人更是拼了命的劃。

船員們一個個用盡了全力,伴着一二的節奏,滑動船槳。一條金龍遙遙領先,但上面幾乎清一色的女生,讓人難以想象他們怎麼能劃的那麼快。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後面一條紅龍追了上來,上面的人憋紅了臉。雙手用出了超前的力氣,連船旁邊的水花數量都遠超其他的。紅龍慢慢追上來了。金龍不甘示弱,船員們爭先恐後。龍舟也一樣,終於兩條龍一起越過了終點線,羣衆裏爆發出了一陣又一陣歡呼。獲勝的船員們與親友擁抱,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勝利的喜悅。

怎麼樣,賽龍舟是不是又驚險又刺激?也正是因爲他的紀念故人的初衷和驚險刺激的趣味,這才使人盡皆知。有這麼個賽龍舟,但是那些不被人知道的節日呢?他們不是我中國的傳統嗎?我們要努力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揚我國風!

篇二: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

包餃子

王文約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大型傳統節日,在節日裏人們除舊歲,迎新春。其中還有一項流傳千年的活動一一包餃子。

傳說在古代,正值嚴冬時節,天氣異常寒冷。良醫張仲景在街上看見行人耳生凍瘡。張仲景思索良久,將麪皮包以豬肉、祛寒中藥以及青菜,下鍋煮熟後分與衆人食用,治療凍耳效果甚好。這便是餃子的起源。

今日便是除夕,一家人當然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我們的分工早已明確:媽媽和麪,爸爸拌餡,我包餃子。

媽媽在瓷盆中加入許多面,邊加水邊攪拌,不一會兒就成了許多面疙瘩,而這些麪疙瘩隨着水的一點點繼續加入,就像被施了魔法似的漸漸變成了一個大面團。

接下來該爸爸登場了,他拿出一塊五花肉放在案板上,雙手握雙刀,快速地在案板上剁來剁去,“咚咚咚”的聲音像跳躍的音符,不到-刻鐘的時間,整塊的五花肉就成了細碎的肉沫。接下來加入跺碎的粉條、韭菜與調味醬料,混合後朝一個方向攪拌,餃子餡的那個香味就飄滿了整個廚房。我聞到之後,口水都流了三尺長了!

下面就該我大展身手了。我嫺熟地拿起一張擀好的餃子皮,挖起一匙餃子餡填在餃子皮中間,對摺、捏褶、壓實,一個漂亮的餃子就誕生了。

餃子下鍋了,一個個餃子在鍋裏浮動、翻滾,一會兒就煮熟了。它們一個個鼓着圓圓的肚皮,像是在向我們炫耀:“看我圓鼓鼓的不但漂亮還好吃呢!”我們一家人圍坐在-起,話着家常,品着餃子,別提多香了。

春節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熱鬧的事情,不管是哪一種都值得我們去回味。

篇三: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

週六,我和爸爸媽媽,還有我那調皮又可愛的弟弟一起去吃水席。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了洛陽水席園。爲了感受一下這個特色美食,我充分做好了心裏準備,因爲媽媽說會有點辣哦。

經過了漫長的等待,牡丹燕菜終於上桌了。因爲今天是週末,所以等了好久啊,我都已經飢腸轆轆了。提前還吃了兩個麪包墊底,好吧,因爲媽媽說了,“好飯不怕晚”。

牡丹燕菜端上桌以後,我迫不及待的就吃了一口,媽呀,快被辣死了!而且一點也看不到辣椒的模樣,我又看了看那蘿蔔絲,幾乎跟頭髮一樣細。看着牡丹燕菜那誘人的樣子,我不敢再吃了,太辣了……媽媽說這個辣是胡椒粉的辣,酸辣是洛陽水席的特色。

雖然不太適合我們小孩子吃,可是我知道了牡丹燕菜原來是由中國的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賜名,後經周總理的誇讚纔有了今天這個響亮的名字。我環顧大堂四周,幾乎每個桌子上都有這道菜。

相傳在武則天時代,洛陽郊區的農田裏長出了一個三十多斤重的大蘿蔔,農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蘿蔔,於是就把蘿蔔獻給了武則天。武則天認爲這是個吉祥的徵兆,於是很高興,就命令御廚將此蘿蔔做成一道菜。後來他把蘿蔔切成了很細的絲。拌上粉芡,經過九蒸九曬,再加上鮮美的高湯,終於做成一道菜進獻女皇,女皇吃罷,讚不絕口,說道,不是燕窩勝似燕窩,故賜名燕菜。

後來在1973年10月14日,敬愛的周恩來爺爺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華訪洛,在品嚐洛陽水席時,廚師特地精心雕刻了一朵牡丹花擺放於燕菜中央,使此菜顯得雍容華貴,周總理見後風趣的說道:自古洛陽牡丹甲天下,沒想道菜裏也能開出牡丹花。於是,洛陽燕菜更名爲牡丹燕菜。

今天真是開心的一天,既品嚐了美食,又學到了美食文化。

篇四: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

每個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我生活於潮汕地區,那裏有許多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民俗,這些不同的風俗構成了我獨特的家鄉,我愛我的家鄉!

春節時各位都吃一些什麼呢?相信許多小夥伴都會脫口而出,年糕!大家腦中的年糕是否都是雪白雪白,粘着白糖的呢?而我家鄉的年糕卻恰恰相反,是棕偏黑的。聽爸爸說這個年糕的工序和可比普通的年糕要複雜多了,但具體怎麼做出來的我卻不知道。這種手工製作出來的年糕粘性並不強,不會黏嘴巴。表面上沒有任何修飾過的痕跡,有一種古樸的美。樣子美內裏更美,一大口下去,吃得滿嘴都是年糕的香味。這就是我記憶中家鄉過年的味道。

在吃的方面,我們家鄉還有另外一道美食,那就是著名的潮汕擂茶。裏面放入芹菜、香菜、茶葉和花生,再用一根又長又粗的棍子放入牙鉢中,通過不斷地攪拌搗碎,衝入煮沸的開水,然後主人將炒米等大把大把地放入盛有鹹茶的碗中,熱氣騰騰的端到客人面前,大家團團圍坐在客廳中,邊飲邊嚼,邊扯家常,別有一番情趣。我聽家中的老一輩說,在以前,由於擂茶工序複雜,需要的食材多,因此只有在重大節日來臨之前纔會製作。到了現在科技發展了,人們使用機器也可以製作。擂茶製作好後,起初是十分濃稠的,需要用開水沖泡10分鐘,纔算製作成功。它的香味十分濃,有茶葉的味,也有花生的味,味道可口,喝着讓人神清氣爽。

家鄉的不同習俗,象徵着地方文化的多樣性。這些美味的食物深深地紮根在我的記憶裏,是我對家鄉濃濃的思念。

篇五: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

微光

都說“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向來是熱鬧的,逛燈會,看花燈,猜燈謎……在我的家鄉,每逢元宵還有一項特定的活動,那就是——吃元宵。

我查資料得知,元宵以前叫“湯圓”或“湯糰”,因其是元宵節的特供美食,便逐漸被稱作“元宵”了,至今不少地區還叫“湯圓”呢!“湯圓”或“湯糰”都有“團圓”的意思,正月十五吃湯圓的習俗自古就有,寓意美美滿滿、闔家團圓。

元宵節的下午,奶奶就開始張羅着自己動手做元宵。香噴噴的芝麻糖餡早已準備好了,元宵的餡花樣很多,但我們家最喜歡包的還是芝麻糖餡,奶奶總說芝麻糖餡又香又甜,吃了這日子啊也是甜甜蜜蜜的。雪白的糯米粉已被揉成了一大團,像個大而結實的棉花糖,惹得在一旁看着的我,饒有興趣的去幫忙。

只見奶奶先把一小團米粉搓圓,再慢慢的旋轉着捏成一隻小碗的形狀,然後舀一勺餡放進“小碗”裏去。接着奶奶轉着“小碗”十指翻飛,眨眼之間一個圓圓的元宵就誕生了。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拿起一小團米粉,搓圓、捏成碗狀、放餡兒、封口,一個小小的元宵就成型了,只是沒那麼圓。看着我的“作品”,奶奶一邊給我展示她前面那一小排圓滾滾的“白玉球”,一邊傳授經驗:“一定要搓圓,這樣才能團團圓圓嘛!”

忙活了一下午,夜幕降臨時,熱騰騰的元宵也上桌了。白白的、軟軟的,一顆顆晶瑩剔亮,隱約可見裏頭的芝麻餡。我舀起一個湯圓,輕輕一咬,哇,那又香又甜的芝麻便涌了出來,在口中慢慢化開,怎一個“美”字了得!

我們全家圍坐在一起品嚐湯圓,說着笑着,窗外亮起了花燈,屋子裏洋溢的滿是溫馨,團團圓圓,團團圓圓……

篇六: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按照每年春節的習俗,大年三十清晨家家都會放爆竹,雜樣的兒,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噼裏啪啦……”聲聲映入我的耳簾,我揉揉迷離的睡眼從爆竹聲中驚醒。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臘肉香腸,臘肉是指肉經醃製後再經過烘烤的過程所成的加工品,而香腸是把肉攪碎成泥狀,再灌入腸衣製成的長圓柱體管狀食品,外婆會把臘肉香腸掛在竈臺上,掛個數月,到過年我們回到四川故鄉,外婆便會把它們摘下來招待我們。

從臘月三十開始,鋪戶們就陸續地上架春聯、鞭炮、花燈、孔明燈,這都是隻在這個節日出現的。在街巷裏,吆喝聲似乎也比平常多了些,也複雜了些,“賣餈粑嘍!香蓬蓬的餈粑,新鮮出爐嘍!”“冰粉!酸辣粉!涼皮粉!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嘍!”“來兩個葉兒粑,再加個餈粑嘛”“好嘞,等起……”這一聲聲吆喝聲,叫得小孩口水直流。我來到一家賣紅糖餈粑的店,腳步不自覺得停了下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鋪上剛做好冒着熱氣的紅糖餈粑,紅糖汁從那白潔的餈粑上流下來,看得我口水直流,“外婆,外婆,我想吃……”我拽了拽外婆的衣裳,但眼神從未從那餈粑上轉移下來,好似我一轉眼,它就會被別人買走似的,外婆笑了笑,颳了刮我的鼻尖。“老張給我乖孫女兒來兩個”“好嘞!”我笑嘻嘻的吃着餈粑,感到心滿意足,”小饞貓,這麼好吃嘛,汁都吃得滿嘴都是。”外婆邊拿紙給我擦嘴邊說,我笑盈盈不語。來來回回,大街小街,逛來逛去,不亦樂乎。“嗝-”終於手裏東西提滿了,肚子也填飽了,“小饞貓,不早嘍!回家嘍!”

夕陽西下,一老一少,手裏提滿了年貨,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夕陽把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

篇七: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

說到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家腦海裏總浮現出春節,元宵,重陽等等的開心畫面,而我卻浮想到了端午這一重大傳統節日。

那說到端午節,人們一定會想到糉子,那爲什麼要吃糉子呢?這可就說來話長了。在古時候有一名叫做屈原的人,他家破人亡,最後跳河自盡,人們爲了不讓河裏的魚兒吃屈原的屍體,就有了端午節吃糉子的可俗,再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把五月初五名爲端午節。

我的家鄉在安徽,每到端午的前一兩天,奶奶都會到集市上買一些大大的糉葉回來,因爲糉葉上有許多個很小的蟲子,所以就要把糉葉放到水裏泡上幾個小時,直到上面洗到乾淨爲止。

每到奶奶準備包糉子的時候,我總會湊上前去,看奶奶如何包糉子,在學着樣子拿上外面摘的樹葉和小果子,邊看邊學,做出幾個比奶奶包的糉子,小十幾倍的迷你小糉子。只看奶奶用兩個糉葉,手指一按,弄成一個圓錐形,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填上蜜棗,紅豆,或是紅燒肉。最後用細繩捆上,看起來十分美味。

下鍋水煮後的氣味簡直香飄十里,扒開後的樣子更是讓人垂涎三尺,紅燒肉餡的噴香噴香的,原本雪白的糯米變成了深褐色。蜜棗和紅豆的蘸上白糖,簡直香甜軟糯,美味可口,讓人慾罷不能。

帶上糉子,坐在小河邊,看着賽龍舟,別爲他們加油喝彩,別往嘴裏塞上一口香噴噴的糉子,何嘗不是一件美好的享受呢?只見五顏六色的龍舟上有着七八個二十來歲的小夥子,手拿着船槳拼命的揮舞着,在熾熱的陽光下漢珠滾滾,即使沒有摘得桂冠,但是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快樂的笑容,讓我不覺露出了輕輕的微笑。

不管是紅紅火火的春節,還是皓月當空的中秋節,或是傳賜新火的寒食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與家人快樂吃糉子,看賽龍舟的端午節了!

篇八: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

白照南

在春節時,我爸爸、媽媽回了老家。在老家,人們的屋子都火火紅紅的。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堆起鞭炮,表弟表姐們在和別的小孩子子們放炮。

坐在椅子上,我問弟弟春節是從何而來。弟弟驕傲地說:“在很久以前的某年某月某日,來了一隻怪獸。它在過年時分出河吃人,於是,它就叫“年”。爲了幹掉年,一位老神仙來到人間,用紅紙、鞭炮趕跑了年,於是,人們年年如此,以求庇護”。

每年過春節最開心的事就莫過於領壓歲錢了。壓歲錢可能多可能少。但不管多少,領到壓歲錢的孩子都很開心。當然,我們小孩子喜歡爭強好勝,總拿錢的張數來比。其實,壓歲錢在古代又叫“壓勝錢”。“壓勝錢”在古代是花不得的,那錢是代表着長輩的祝福的。

領了壓歲錢,心裏和手都想放鞭炮玩兒。不管白天黑夜,不論大人許不許,我們都要放。沖天炮是我最愛。每次一點火,它總帶着呼嘯聲掠過頭頂,在一定高度直接爆炸,總讓我以爲打中了一架飛機。

吃年夜飯必不可少。看着菜,哇!五彩斑讕,香氣足飄十里。看了一會兒就有一陣衝動,我與表兄姐們有了默契——開吃!吃起來可是十分的棒。不但棒,還有一些寓意如年年有餘(魚)等。美食品種很多,紅燒鯉魚、臘肉湯、雞蛋、糕點、肉類、水果、蔬菜等等等等。

最好的在後頭哩。本想睡個好覺,卻咱都睡不了,因爲外面聲音太大了。鞭炮聲、人喊聲、狂吠聲結合在一起,熱鬧非凡,人們呼朋喚友,一起觀看,有的還專門帶了手機、相機拍照哩。煙花樣式也多,有花朵、有星星、有紅的,有半青不青的,我不禁吟起:“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啊!”

在火炮聲中,我睡着了。夢中,我自己玩起了火炮。

篇九: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

快樂的元宵節

蘇琛煊

明月當空,花燈把夜空映射得美麗無比,又是一個元宵節。

天露出了一抹魚肚白,我就和朋友一起走着去買花炮。花炮的種類繁多,我們買的是萬花筒、水老鼠和金轉銀盤。其中,萬花筒最好看。噴出的火花顏色美麗,形狀多樣。

我和朋友一起去他家做花燈,我拿出了張卡紙,“咔嚓咔嚓”,一個燈的外殼就完成了,我找出了一個廢棄的飲料瓶。剪掉上面一半,倒上油,放入外殼,花燈就完成了。

一轉眼到了下午,我告別了同學,回家去吃湯圓兒,一進門,我就聞到了湯圓香甜的味道,我忙跑進廚房,一眼就看到了鍋里正在翻滾的湯圓,那些湯圓白糯糯的。看起來十分美味,忍不住吃了一個,好吃!又往嘴裏塞了幾個,撐得臉頰鼓鼓的。

吃過了晚飯,我們去觀燈展,燈的樣子都美麗極了。有栩栩如生的小魚,尾巴斜着,似乎在海中遨遊,散發出淡藍色的亮光;有在空中飛翔的鳥兒,撲着翅膀,恣意逍遙;也有一些卡通人物的花燈,米老鼠的、唐老鴨的、葫蘆娃的,都十分可愛。我最喜歡的是造型爲一條長龍的花燈,這花燈十分特別,它的身子可以擺動,淺綠色的光芒把夜空照得無比明亮。放眼望去,各種彩燈交相輝映,如同人間仙境。

回到家,我放起了花炮,先點燃一個萬花筒,火花不斷地噴出,顏色繽紛,火花也各式各樣。又點了一個陀螺,嗖的一下就蹦到了地上,在地上滴溜溜急速轉圈,火花也隨着轉動變幻,別提多有趣了。

我喜歡熱鬧的元宵節,它繽紛而又明亮;我喜愛五彩的元宵節,它火熾而美麗!

篇十:家鄉的風俗600字六年級作文

“彩縷碧筠糉,香粳白玉團。”一說到糉子,不管男女老少,嘴裏都會生出一種糯糯的感覺,眼前就會浮現糉子的不同形象。

今天是端午節,自然是要吃糉子,我可高興壞了。不過想要吃到糉子,第一步還是包糉子。我蹦跳着在媽媽身邊,時不時低頭瞧瞧媽媽手中的動作,墨綠的棕葉被捲成了圓錐形。裏面擠滿了晶盈的糯米粒,中間還夾雜着小小的、圓圓的豆子、花生、和甜膩的大棗。見我一直出現在身邊,媽媽有些不耐,一揮手就把我推出了廚房。我巴巴的盯着玻璃門裏面,要不是爸爸拉走了我,我的口水可要流到地上了。

我被壓着呆在沙發上看了會兒電視,要知道,看電視這項活動,以前我可是“領頭人”。可是今天,我被名叫“糉子”的姑娘塞滿了思緒。看天空中的雲彩,是她”;看水中的倒影是她”;看電視中的人物,也都變成了她……突然,一股由遠及近的米香飄入腦湖,打斷了我的思路。一根彷彿存在又虛無縹緲的弦一下子挑斷了,我抓住一根藤似地緩緩走向廚房。那香味兒越來靠近我,映入眼前的是一大鍋飽滿的,像碧綠翡翠的大肉糉,個個散發着令我日思夜想的氣味。

剝開了糉子的綠皮囊,見到了它的“廬山真面目”,米粒像一個個小胖子,充實着每一個縫隙;紅棗脫了一層皮,炸了開來露出了裏面的棗肉;花生也不再是硬邦邦的,變成了粉粉的。一切都與之前的沒什麼兩樣,只是沒有想到,這糉子是金黃的。

桌上,除了堆成山的綠色糉葉,還剩下了一大碗綠豆粥,一口沒動。我們一家子人坐在桌邊,個個的肚子都撐成了大西瓜,倒是不想浪費糧食,但再不想,此時誰的肚裏都是糉子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