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

家鄉的母親河作文示例

本文已影響 7.62W人 

在江西東南部,贛州東北部,武夷山脈中段西麓,有一段狹長河谷,傍着河谷邊的丹霞山脈,一條玉帶似的河流蜿蜒向南,這就是我們石城的母親河——琴江河。

家鄉的母親河

對於琴江河的瞭解,以往更多是從外公、爸爸口中而有所知,後來是從報刊、網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現在自己更喜歡用雙眼去觀察,用雙腳去丈量,用內心去感觸母親河的滄桑鉅變。在琴江河畔,祖輩父輩生於斯,長於斯,滔滔琴江水哺育了我們。隨着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早已深深池愛上了這塊紅色的土地。

我的外公有七十了,我們姐弟幾個最喜歡圍在他身旁聽他講述過去的故事。年輕時,貧窮的家境迫使外公去放排謀生計,那時公路交通不發達,山裏砍伐的木頭要走水路才能運出去。從橫江開始,穿丹霞,淌碧水,經琴江河順流而下,直到贛州。

聽外公說,那時的琴江河江寬水緩,碧水常流;兩岸青山常在,樹林茂密;田間山頭,百姓勞作,農村處處欣欣向榮……我能想象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雄奇險峻,“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的桃源意境,“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家鄉美景,更能領略和感受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那種撲面而來的秀美風光和外公那“紅星照我去戰鬥”樂觀豪邁的情懷。

在琴江河上放排的經歷,年輕的外公不僅得到了磨練,也收穫了愛情。就是這條水路,外公把外婆從橫江煙坊娶回了家。對外公來說,琴江河是苦難生活的辛酸記憶,更是風景美如畫的青春畫卷。

到了爸爸兒時那個年代,正逢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人口也急劇增長。再也沒有年輕人去放排謀生了,讀書的,外出打工的,能出去的都出去了。

爸爸老家在屏山亨田,亨田——從名字就可猜出,那一定是一塊富饒的土地。北邊的琴江,東邊橫江、西邊的砧棚坑溪三水交匯於此,日積月累沖積成了這塊肥沃的小平原。這塊魚米之鄉養育了長溪、頁背、享田、河東四村的人們。

小時候的爸爸是在琴江河邊度過的,可以說是喝琴江水長大的吧。每當夏日中午,烈日炎炎,爸爸便早早把牛趕過了河,在三河交匯處的河灘綠洲上放牛,巨大的綠洲有三四平方公里,就像一個大草原,綠洲上到處是牛,真有那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水草豐茂和遼闊壯美。而調皮的爸爸則會和小夥伴們在琴江河裏泡上一個下午,有時口渴了,直接捧起河水就喝,居然沒生過病,那時的琴江河水可真清甜啊!

後來,爸爸去外地上學、工作了,這段時間琴江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山砍柴的人多了,樹砍了,植被也破壞了,水土流失了。再後來,琴江河裏又冒出了衆多挖沙船,河岸崩塌了,綠洲沙壩早已面目全非,到處坑坑窪窪,河牀改道了,壩上草原的美景再也看不見了。上游的生活、牲畜污水、工業廢水也往河裏排,琴江河水再也不清了……每每講到這些,爸爸無不痛心疾首。向大自然無限索取,不保護好生態環境,終歸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出生之後,外地工作的爸爸也經常回家了。每次回家,都要帶上我們幾個小孩回到鄉下老家,去他小時候打仗的山坡走一走,去他游泳放牛的河邊綠洲看一看,去他勞動過的田間瞧一瞧。

老屋後原光禿禿的山坡,長滿了杉樹和馬尾松,現在已經成林了。路上也見不到成羣結隊上山砍柴的人了,農村早已用上了天燃氣。崩塌的河岸已種上了成排的柳樹,河裏再也聽不到挖沙船的轟鳴聲了,河牀也自然修復了。現在有些河道整治成了溼地公園,有些河湖水庫整改成了生態水利景區。城鎮建起了大型污水處理廠,農村也建有了垃圾站。家鄉成片的耕地被網格式地保護起來了,春日油菜夏日荷,金秋稻黃冬種煙,家鄉的農民是越來越富了。

聽爸爸說,這都得益於黨和政府“全面封山育林”、“三級河長制”、以及“建設省生態文明先進示範區”的好政策。由於政策的持續推進落實,貫徹到位,成效顯著。山有人看了,河有人管了,污水得到治理了;河變通暢了,水變清了,岸變綠了,景變美了。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琴江河是千里贛江的源頭,是母親之河,是生命之水,她世世代代養育着琴江及中下游贛江兩岸千千萬萬勤勞的人們。所以,保護贛江源、保護母親河,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生態環境好了,才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才能真正造福子孫後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