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讀後感

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通用15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7.31W人 

篇一: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通用15篇)

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它竟然存在了這麼久!這麼久!46億年之久。我好奇地翻開了《地球史詩——46億年有多遠》這本書,然後被它吸引住了。書中詳細寫了地球的歷史。以前關於地球的知識大都來自於科幻電影,我零星地瞭解了一些地球知識,都是零散、碎片化的。而這本書完整全面介紹了地球的方方面面。這本書是由著名的古生物學家苗德歲爺爺所寫,他的代表作還有《物種起源》、《給孩子的生命簡史》等。

書中一幅介紹地球年齡的插圖令我印象深刻,假如把46億年“壓縮”成一年,1月份地球誕生到3月份最早的生命跡象纔出現;然後直到8月份多細胞生物終於出現;11月無脊椎動物繁盛,魚類、陸生植物和昆蟲等出現;12月份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相繼出現。恐龍稱霸地球之後,鳥類出現,隨着恐龍家族的滅絕,人類這個後生小輩這才粉墨登場。300萬年前出現的人類,開啓了對地球的探索之旅。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多年來,古生物學家與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答案。目前科學家在澳大利亞西部約34。8億年前的岩石中,發現了微生物化石。微生物是陸地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生命形態,這一發現支持了達爾文對生命起源的猜測。正如道金斯所言,生命演化是地球上最精彩的大戲。生命演化的30多億年間,歷經無數次“冰與火”的洗禮。地球歷史上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分別是奧陶紀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白堊紀大滅絕,鮮活地展現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浩瀚的海洋、湛藍的海水,蔚藍的天空,巍峨險峻的山巒,奇形怪狀的岩石……多麼迷人的地球。我能爲大自然做些什麼呢?我想那就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垃圾分類,節約糧食,提醒爸爸媽媽要儘量低碳出行,學好科學知識,爲保護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篇二: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主觀是思想的表現,時有狹隘;而客觀是度量一切的標尺。從主觀超脫至客觀纔是真正難能可貴的。”——題記

《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先驅之作;作爲劉慈欣的代表作,它也極富表現力地闡釋了這位泰斗的宇宙觀。這篇小說屬中長篇幅,以末日時代爲背景,用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刻畫了在滅絕威脅下科學家、民衆與政府的不同形象,同時細緻描摹了人心的暗流涌動。

初讀此作,但覺亮點在於故事宏大的背景結構與人物細緻的心理描寫。此二者確爲劉慈欣的拿手好戲:氣勢磅礴的情節確實給予讀者放開格局、耳目一新的感覺,細緻的心理描寫有效地推動了情節發展,刻畫了人物形象,予人以更具象的真實感,引人入勝,攝人心魄,予人沉浸式的體驗。劉善於把高潮疊起推向頂峯再驟然落下,隨即幡然落幕。此文恰爲點力:在地球即將脫離太陽系星雲時,人心的脆弱使許多人動搖了逃逸的決心,天真地相信了留在太陽系沒有危險的說辭,發動暴亂屠殺盡良知的人們。就在人類失去最後一位理智者時,太陽系的毀滅爆發了,隨即故事落下帷幕。

雖然劉的技藝已經營造出了“山迴路轉不見君”的渺遠意境,予人以無限遐思——極致的主觀震撼;但再讀之下,我卻品味出了更深層次的思想,那纔是這篇小說真正的亮點與魅力所在。作爲一篇軟科幻作品,它做到了許多硬科幻都沒有做到的事情:奠定整個龐大、深刻、豐富的思想基調。,劉慈欣繼承、發展了阿瑟。克拉克的風格,運用易懂、平實的語言講述深刻、波瀾壯闊的故事。曾有美國的科幻巨匠爲劉慈欣做過一句精闢的總結:,他總是站在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冷靜而客觀地描述整個過程,精確地可怕。的確如此。作品的引子部分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視角懷望過去,用前人的經歷反映了地球所經歷的鉅變;這與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經典開場白有異曲同工之妙。行文時,作品看似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環境變遷,實則暗用第三視角客觀地描繪了一位普通人在面對重壓環境逐漸迷失的心路歷程。第三視角就是所謂“觀察者”的角度。劉慈欣掙破主觀思想的束縛,進入了客觀的更高層次,從而更好地表現了他對人與社會的深刻思考。作品中,人們在初陷困境時團結一致,但隨時間推移,卻逐漸有人走向了瘋狂的極端;這裏作者就用一個人的行爲來反映人性的表現,闡釋了他的倫理學觀點:“個體在接受環境壓力時,會放大性格中的不同點,最終走向不同極端”。這樣的思想用主觀很難完整深刻地表現出來,但劉慈欣把客觀融入了主觀,或換言之把主觀昇華爲客觀,從而用主觀想法表達出了客觀的深刻道理。這就是這部作品所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站在主觀的角度確實能獲得感官上的享受,但視線終究受阻,只能看見事物的一小部分;而立於客觀的角度方能縱覽全局,透析事物本質,從而能在主觀上隨心所欲,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許,這就是劉慈欣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篇三: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假期裏,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電影——《流浪地球》。因此,我特意去看了它的原著——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發現小說和電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流浪地球》中的未來,太陽即將死亡,其威力可以吞噬海王星。因此人類選擇帶着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人類在地球上建造發動機,並搬進地下城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加速,經受了岩漿的不斷侵襲以及跨越小行星帶時無數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終於到達逃逸速度,脫離了太陽系。

作爲科幻小說,作者大劉的想象宏大瑰麗,描寫出的宇宙無邊無際的孤獨感和冰冷感一次又一次地觸動了我的心靈。巨大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跨度,讓我覺得整個地球亦或是太陽系甚至是銀河系都顯得非常的渺小。不僅如此,小說還透露着現實的的問題:人類的困境和人性的極限,在種種匪夷所思的解決方案中,正隱含着人類對種種現實問題的深切思考。

大劉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的科幻小說把人類的感情作爲重點。比如當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點時,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覺得地球馬上就要被太陽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棄,爬上地面,想着現在被蒸發也比忍受着毫無希望、毫無未來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親卻告訴自己的家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說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爲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以前一個高貴的人需要有金錢、權利等等,但是現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這也是整本書帶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纔是人類高貴之所在。

然而書的結尾卻給人漫長而冷漠的絕望。地球航出了冥王星的軌道,太陽卻沒有如期發生爆炸,人們開始質疑政府以至於叛變奪取發動機的控制權,把五千多名地球派殘忍地處死,可沒過一個小時,太陽就爆炸了,地球派所做的一切被證實是正確的。倖存的人們帶着地球開始新的流浪。

讀到這裏,我的心裏特別難受,像是有什麼東西卡在心裏。或許編劇也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因此電影在這一處做了很大的改變——希望不是等着別人來解救自己而是大家行動起來,永不放棄。在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後,八千米高的噴射火焰依舊無法點燃木星,吳京扮演的角色駕駛飛船,帶着飛船上的三十萬噸燃料,爲火焰續上了最後一段燃燒的距離,創造了奇蹟。

“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路。”是啊,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守住自己認定的希望,總有一天你會得到所有的回報。

篇四: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流浪地球》是以第一人稱成文的,可視爲主人公一生的簡短傳記。我個人認爲,這種寫作方法最大的益處就是很容易會讓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主人公的經歷。

太陽,也不知活了多少個幾百萬億年了,現在即將毀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天天圍着太陽做自轉和公轉的地球,沒有了太陽,沒有了春夏秋冬。

更可怕的是,如果太陽毀滅,太陽系遭到破壞,沒有了引力,所形成太陽系的行星(包括地球)沒有了原來的運行軌跡,由勻速圓周運動變爲勻速直線運動,或者說所有的星體都會改變原來的運動軌跡,在宇宙間無規律的亂撞一氣也說不定……

咱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邊際。我就在想,會不會再發生一次宇宙大爆炸。

故事中講述了一羣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爲了拯救地球,挺身而出。他們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在危機四伏的宇宙之路上,尋找新家園。爲了人類能在漫長的2500年後抵達新的家園,這羣年輕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

2050年,太陽即將爆炸。於是,人類開始了長達17年的“流浪地球”計劃,幫助地球逃出太陽系。但由於木星引力的影響,地球將會與木星發生碰撞。衆人團結一心,經過不斷地努力,將木星引爆,並藉助爆炸的衝擊波逃離了太陽系。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後15分鐘,人們仍在不停嘗試着,尋找着解決的方法。他們並沒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斃,而是團結一心,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最終他們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類!

希望與堅持是共存的。就像你走在一條漆黑的巷道里,只有你堅持下來,走到了最後,才能看到光亮。同樣,如果你在面對困難時退縮,放棄了,那你又怎麼能看到希望?只有你奮不顧身地走下去,希望纔會給你帶來喜悅。

莎士比亞說過:“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來到。”的確,不管前方是深不可測的峽谷,還是佈滿陷阱的小路,只要你有堅持幹到底的勇氣和決心,希望,終究會到來。

曾經讀過一個故事:兩個人流落荒島。一個人失去了信心,連試的勇氣都沒有,直接放棄了,最後被狼羣撕成了碎片;另一個人堅信自己一定可以活着出去,不斷尋找出路,甚至與惡狼搏鬥,最終獲救。堅持不懈,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就能看見希望的光芒;就能贏得美好的明天!

篇五: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地球重生》這部小說我在假期裏看了好幾遍,它是中國科幻作家胡紹晏的著作,我深深地被書中的主人公凱文所吸引。

主人公凱文年幼時父母雙亡,長大後和哥哥一起在金星上捕捉風龍來維持生活。在一次任務中,凱文的哥哥被風龍殺死,因此他感到非常內疚。後來被他的大姨邀請進入勘探隊,重返地球。回到地球后,勘探隊遭到了原住民的攻擊,損失慘重。在得知隊長厄文想要佔領原住民的生化系統陰謀後,凱文帶領隊員進入山洞,不料遭到攻擊,導致一名隊員犧牲。但凱文沒有放棄,繼續前進,最終成功聯合原住民,關閉了生化系統,阻止厄文危害世界。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人生就像一次勘探!雖然有無數種可能,但是從開始到成功的途徑只有一個——堅持。所謂的堅持就是堅持自己的選擇,堅持自己的理想。凱文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靠自身的堅持——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沒有退縮;面對厄文的懲罰,他沒有屈服,堅持自己的選擇;在山洞中遇到怪物,他沒有倒下,堅持前行。終於從一個貧苦少年,成長到具有高尚品格、頑強作風的保衛世界戰士。凱文在生命的軌道中越挫越勇,永不放棄對保護家園的熱情,有着燃燒不完的鬥志。

凱文可謂強者的化身。對照凱文,想想自己,我的臉上不禁涌起一陣陣烘熱。記得以前上武術課,我在翻側空翻時,額頭磕到了地上,腫了個大包,之後就不想也不敢再翻側空翻了。現在想來,我這點挫折跟凱文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罷了。

每當我遇到困難而退縮時,我都會想起凱文;每當我受挫折而落淚時,我都會想起凱文。凱文時時激勵着我、鞭策着我,使我不懈努力。

篇六: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今天我介紹一本書,這本書叫《口渴的地球》。

《口渴的地球》這本書主要講了水有多麼重要。我們國家有多麼缺水,水污染是多麼的嚴重,我們應該如何節約水資源等等,這本書使我知道了沒有水和水污染有多麼重要,我們睡覺前未關的水龍頭,滴的水是一些缺水地區家庭一天的用水量,因爲水污染使某地區家庭十分缺水,每天連澡都洗不上呢!

我感受到最深的是缺水的北京和我國的污染事件,對於北京市民來說,北京缺水就是危言聳聽,只要扭開水龍頭,水就可以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北京水務局爲此十分的頭疼。北京缺水的原因在於:北京建設了許多浴池、洗浴中心、溜冰場等高耗水設施,我認爲這樣子十分奢侈,北京的水本就不多,還要建設這麼多娛樂設施,這要讓多少家庭沒水用呀!我國南部缺水量大部分由污染造成的,我也見過被污染的河是因爲上流的爆竹廠把污水排在河裏,河沒有以前的生機勃勃,只有漂在河面上的死魚和臭味,這就是水污染造成的。河北省滄州東光縣小邢村有一所化工廠,那化工廠把污水排進自來水裏,使那裏的人十分瘦小,這就是水污染造成的。

讀完這本書,我懂得了如何珍惜水,也知道了一滴水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珍惜水!

篇七: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地理書一直都是我敬而遠之的對象,因爲我認爲這類書講述的內容實在是沒意思,它們不僅枯燥乏味,還很難理解,直到那天我發現同學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地球的故事》這本書,於是不禁好奇地也拿來翻看了一下,便馬上被書中神奇的地理知識吸引住了。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把它品讀完。書中主要講述、介紹了每一個大洲、國家的狀況、特點,寫出了祖國的地大物博、歷史久遠等,每篇文章裏的語言通俗易懂,富有藝術性,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愛國情懷。

一本並不怎麼厚實的書,卻能飽含着這麼多的人生真理,是因爲作者愛國。書中寫到因人類在森林中大量砍伐樹木,導致大量水土流失,甚至造成沙漠化;人類過度開採煤礦等資源。使地表遭到破壞,作者之所以寫這些,是想暗示我們:人類對國家的破壞已經越來越嚴重了。我覺得我們應該做的是“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而不是“捕殺動物,破壞大自然。”

現在科技發達了,地球上的資源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先說說汽車廢氣污染吧,現在科技發達,在哪裏都可以看見大大小小的車,自然而然空中的汽車廢氣也在橫行霸道。地面上生長的花草樹木,由於不被人類珍惜也變得稀少了。

再聊聊水污染吧,我們在河裏、江裏、海里……都可以看到垃圾的身影,這些垃圾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河水變質而成的,而是人們隨意丟棄的!雖然小小的垃圾很不起眼,但它對環境的污染是極爲嚴重的!保護環境是我們的責任,我們都應該做到!

《地球的故事》給我一個啓示:地球的美好,需要我們來努力的,動物的生存,是要我們來決定的,只要你努力堅持想要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到!

篇八: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在這一個涼颼颼的秋天,窗外的風呼呼地吹着,把一片片樹葉從樹上搖了下來,落到了溫暖的大地上,不過在窗戶內,我正看完了一本科普書,這一本書名叫《科學探險者地球內部》。

《科學探險者》這一套書是美國初中主流理科教材,對於我來說,這一套書最爲神祕的一個地方這一套書爲什麼沒有一位準確的作者,這一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一直到我看見了封底上的一句話“培生教育集團原版”之後,我才真正知道了這整一套書原來是由培生教育集團編寫的。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吧!這一本書通過嚴謹和科學的特點把這一個個的小故事分爲:板塊構造、地震、火山、礦物和岩石這五章。每一章都擁有着自己的特點,這一個個特點和知識讓編者們把這整一本書給編了出來。其實這一本書講的都是地球內部。

這一本書的文筆特點十分明顯,我想已經五年級的同學一定會知道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也就是《鯨》這一課。在這一課和下一課《松鼠》的比較之中,你一定會知道這一課的特點是精練平實。我想這一本書的文筆特點也是這樣的,不過似乎所以的科普讀物一般都是這樣的。

我讀過這一本書之後,懂得了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道理:我們要多多研究科學,才能好好地爲國家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篇九: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在今年的暑假裏,我做了很多有意義和快樂的事情,其中一件事情就是閱讀了這本書,這本書太有意思了,就連我上幼兒園的堂弟也很喜歡看,因爲裏面有插圖看起來真形象生動。

這本書讓我瞭解了苗德歲爺爺,他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古生物學家,還讓我進一步瞭解地球,比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內部的樣子、地球的年齡、地球的形成、石頭使我們成了人、大陸漂移、地震、火山是怎樣形成的、生命起源的奧妙、生物大滅絕、地球資源等等知識。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段是講“火山是怎麼形成的”,書中介紹了火山跟地震一樣,也是有特定分佈規律,並且跟地震帶的分佈幾乎完全一致,即大多在板塊的交界處。火山很少深入大陸內部,大多數活火山集中分佈在環太平洋沿岸的陸地邊緣地帶,在巨大的太平洋板塊邊緣,由於太平洋板塊俯衝到鄰近的大陸板塊下面或者潛到島弧之下,便形成了成層的火山,它們在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炸噴發出來。書中還提到火山噴發不一定都是壞處,也有很多益處,比如火山噴發之後周圍土壤變肥沃,有能飲用的泉水,形成美麗的自然景色等等。

另外我也喜歡“石頭使我們成了人”這一段,我一開始以爲我們是石頭變的,看完之後才知道,石頭對於我們人類進化意思重大,從幾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近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石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製作成點火石、狩獵鏢、切割刀、石錘、石砧、瑪瑙裝飾品、陶器製品、青銅器,另外我們日常使用的芯片上的半導體元件主要成分也是石頭中精煉出來的,各種石頭的使用發明標記着我們人類文明的發展越來越快,所以說“石頭使我們成了人”。

看完這本書我非常有感觸,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環境,還賦予我們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要懂得知恩圖報,今年全國大多數城市溫度都比較高,出現這種現象,是我們砍伐森林太多,焚燒化石燃料太多,溫室氣體排放太多導致的原因,我們給地球最好的報答是珍惜資源和有節制地利用資源,努力保護環境,保護地球母親,我們既要發展建設也要保護生態文明環境。

杭州就要舉辦亞運會了,聽老師說亞運場館建設都是倡導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理念,打造零碳辦賽杭州樣板工程,這樣既爲了宣傳我們杭州和中國的文明、科技、科學的進步,也是爲了保護我們地球的體現,在暑假裏我也是積極爭做亞運小主人,做好環保宣傳工作,從小事做起,比如有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用電,影響身邊的人,爲亞運會和整個地球貢獻自己小小的力量。

篇十: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曾雨馨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以文學隨筆的形式寫下的地質地理科普讀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筆觸介紹了基本的地質地理學知識,涉及地球年齡、地震原理、地勢與大地結構、三大冰期、人類起源等諸多方面,筆調輕鬆、文情並茂、深入淺出。

《看看我們的地球》中的《讀書與讀自然書》就是李四光自己對讀書和讀自然數的感悟。讀書不是讀了就可以,而是要思考,讀書不能讀死書,也不能死讀書。

《看看我們的地球》不僅讓我們瞭解了很多地質學方面的知識,而且也讓我們學

習到了作者李四光那些美好的品質。他善於發現和觀察事物,面對困難從不退縮,勇於挑戰。

讀完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地球方面的知識。

篇十一: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地球史詩:46億年有多遠》是古生物家苗德歲創作,是一本講述地球演化歷程的科譜讀物。

地球是我們的家,上面居住着成千上萬的人類,我們每天都在消耗它身上的資源。但我們對它的瞭解卻微乎其微,很多人都只知道很早就滅絕的恐龍,其它一概不知,我建議你來讀這本書。瞭解瞭解自己有家園,你一定會有很大收穫。

這本書第一章叫《認識地球真面目》,主要講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狀、大小、外表。作用既是爲了引入地球演化的歷程這一主題,同時引導讀者閱讀後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兩得。第二、三、四章分別講述了地質學家是怎樣通過地層結構來推斷地球演變的,地球演化中發生了哪地地質變化,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有哪些變化,第五章講了地球46億年來有什麼資源,結尾一個“我愛我家”告訴我們要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章“地球燥動有活力”中的大陸漂移這個部分,你能想到世界每個洲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分開的,在以前一塊的嗎?有人就想到了,那就是德國氣象學校魏格納,他是第一個提出大陸漂移這一說法的科學家,起初很多人都不贊同他的觀點,認爲是胡扯,但魏格納用行動證明了這個被認爲是胡扯的觀點。只不過可惜他死在了一場暴風雪中,享年50歲,但他的事蹟和他的書《海陸的起源》會被人們永久傳頌。

作爲人類,應該多瞭解瞭解自己的家園。

篇十二: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今天,我花了一天的時間把《地球史詩》看完了,現在我要和大家說說我讀完這本書的想法,以及感悟。

在這本書裏面,我最好奇的是《岩石中的“文字”祕密》。我想這是什麼題目?岩石不就是一塊大石頭嗎,有什麼祕密藏在裏面?讀過以後我才知道,原來石頭可以看出岩石是幾萬年前的,這樣就可以知道那個時候的世界是由什麼成分組成的了,就可以探索原始世界的祕密了。

在這本書裏面,我覺得最危險的故事是《核能源》。因爲書上講到,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里,周圍的一些豪華房屋全部都因爲爆炸被移成了平地。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因爲被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所以在日本長崎、廣島各投下了一枚原子彈,害得日本八萬人民死亡,把日本打了個措手不及。美國在這場戰爭裏雖然勝利了,但是用核武器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

在這本書裏面,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化石記錄“消失的過去”》。一開始我覺得很奇怪,爲什麼化石可以記錄消失的過去呢?讀完以後才發現,原來化石就是一種古生物死了以後的樣子,就像恐龍的骨頭一樣的功能。通過化石,我們推測出古生物長什麼樣子,還可以提煉出一小部分DNA樣本,便於還原古生物。

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而且都很有用處。以後我想當北京地質隊的一名工作工作,去探究幾億年前的古代生物。

篇十三: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希望是這個世界上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選擇希望,人生就有堅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設定在太陽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爲了存活,帶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園的故事。也揭示了當災難來臨時,生活中人性光輝和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氣去做,是因爲他們選擇了希望,如果他們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滅亡,那結果截然不同,就算前過程艱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後者就算過程安逸,結果註定滅亡,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鑽石的珍貴在於,給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萬道的五彩繽紛。希望,給它一束人性的光輝,它肯定也會回贈你成功的繽紛世界,所以希望和鑽石一樣珍貴。

小說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反叛軍要把堅持流浪地球計劃的五千名士兵凍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當中沒有一個人屈服求饒,他們說:“讓人類永遠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們選擇了整個人類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後一個小時氦閃爆發了,太陽開始走向滅亡,所以說這五千名士兵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的選擇,拯救了人類。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選擇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豬堅強”。如果不是它選擇了希望,在廢墟中九天九夜都堅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會有今天安逸舒適的生活?還有最美教師張麗莉,她選擇了更崇高一點的希望——孩子的未來,她一推,讓三名學生免受病痛之苦,讓她們獲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這人世間最樸質的情感,卻能帶領人們走向光明和未來。

而我們是否也應該像他們一樣,選擇希望呢?

我想是的。當生活,學習,工作不如意時,我們應該選擇希望,堅持走下去。每當我跨過溝壑,走過崎嶇的小路,眼前出現一片綠蔭,心中頓時變得明朗。你選擇了希望,希望也就會選擇你,並帶給你美好的未來。

我覺得,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比鑽石更珍貴的東西!

篇十四: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如果你和我一樣,從小到大,總是對大自然有問不完的問題。那麼,我推薦你看《地球史詩:46億年有多遠》。

這本書的作者是苗德歲,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物種起源》權威譯者。他用生動的文筆、有趣的語言以及精彩的圖表、插畫,給我們講述了地球46億年來發生的許許多多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恐龍究竟爲什麼會滅絕?爲什麼會有火山、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地球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你一定也想知道吧!

恐龍會滅絕是因爲地球的引力,牽引來了一顆隕石,隕石砸向了地表強大的衝擊波,把恐龍全部毀滅。之所以會有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等自然災害,是因爲地殼的運動,板塊之間摩擦導致的震動。那麼地球的真面目呢?原來地球的結構有點像洋蔥,如果切開來看的話,是由一系列同心圓層組成的。從外到裏分別是地殼、上地幔、下地幔、地核。

緊跟着作者的描寫,我驚喜地知道了“石頭能開口說話”,閱讀了“岩石中的文字祕密”,原來,科學家可以從化石裏提取出很多個世紀以前的信息,他們認爲“石頭使我們成了人”,是因爲人類的發展和石頭息息相關。作者幽默的語言深深地吸引着我,讓我在長知識的同時,常常忍俊不禁,真是太有意思了。

希望你也來讀讀這本書,相信你能跟我一樣,發現地球的魅力無窮盡,地球的故事真是說也說不完。

篇十五:46億歲的地球讀後感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科學故事書,書的名字叫《地球的故事》。當我是滿懷好奇地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知道了地球是什麼形狀的,風是如何形成的,太陽和月亮的引力誰更大,天氣又是怎麼預測的……我知道了以前從來不知道的許多知識。

地球是一個充滿神祕的星球,有數不清的自然之謎。《地球的故事》幫我們揭開了這些神祕面紗。《人類與家園》、《地殼與洋流》、《地圖與指南針》……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從前,我以爲地球是一個像足球一樣圓的星球。讀了《我們的行星》後,我發現自己錯了。地球不是標準的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橢圓形的兩端是地球的南極和北極,那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

說來真巧,就在我知道地球的形狀後,妹妹要和我比賽畫畫。我畫的是萬里長城,而妹妹畫的就是地球。她用我的圓規畫了一個大圓,然後在圓裏塗滿了綠色。妹妹說是地球上長滿了大樹,是一個綠色的大圓球。我心裏有底,裝着老師的模樣笑着對她說:“地球不是圓的,是橢圓形的,像鴨蛋一樣,知道嗎?”妹妹不甘示弱,大聲地爭辯道:“不對,不對,我在書店裏看過,那就是個圓球,怎麼會像鴨蛋呢?”我知道妹妹說的是地球儀。書店裏的地球儀確實是圓的。我一下子不知道怎麼說服她了,只好拿出《地球的故事》,擺到妹妹的面前,說:“我不跟你爭,我把這本書留着,等你以後認識字了自己看!”

《地球的故事》裏還介紹了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國家和這些國家的歷史。讓我知道了希臘和我們中國一樣古老,知道了美國很年輕,還知道了太平洋中有許許多多的小島國。

讀了這本書後,我一下子有了許多理想。我想當一名科學家,繼續研究地球的奧祕;我想當一名旅行家,周遊地球上每一個國家;我還想當一名文學家,像這本書的作者威廉·房龍一樣寫一本書,書的名字就叫做《地球的新故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