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讀後感

牛虻讀書筆記作文

本文已影響 9.18W人 

牛虻讀書筆記(精選3篇)

 牛虻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牛虻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牛虻讀書筆記1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合上愛爾蘭作家伏尼契的小說《牛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顧牛虻的一生,眼前彷彿有一條波濤洶涌的江流,它闖過淺灘和激流,浪花撞擊在礁石上,奔騰着,跳躍着,又義無返顧地投向大海!從打開小說的第一天起,我便不由自主地被這浪潮所席捲,震驚於這驚心動魄的時代下扣人心絃的故事,他被最信賴的人欺騙過,被最心愛的女人傷害過,即使淪落到拖着殘廢的軀體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牛虻始終沒有放棄過追求。我的耳邊迴響起亞瑟堅定的話語:“獻身於意大利,幫助她從奴役和苦難中解放出來!”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着他一次又一次重新站起來,用殘廢的手握起筆,對準一切虛僞外表下的醜惡靈魂,毫不留情地抨擊和鞭笞!也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他“懷着輕鬆的心情,就像是一個放學回家的學童一樣走到刑場,昂首面對烏黑的槍口。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沒有獨立精神的人不能稱之爲人;沒有信仰的人也只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信仰是精神的脊樑,崇高的信仰如同一盞指路明燈,賦予處在黎明前的人無窮的精神力量。這股力量鼓舞人們直麪人生,勇敢地承受生活中各種苦難的磨練,也使人以更加超脫的態度看待生與死……

小說的封面上寫着: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名著。今天,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來閱讀,依然有着強烈的共鳴。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這股精神力量。如今,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迎接我們的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只有擁有堅強意志和獨立精神的人才能走在前端!引領時代!即使相隔百年,卻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深深的震撼力!小說《牛虻》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是永恆的!它將繼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牛虻已是英雄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筆下,他並不被賦予“完美”,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他的性格是複雜的,他的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他曾幼稚激進過,像許多年輕人一樣,也有憂傷脆弱的一面。對於生父蒙泰里尼主教,他始終處於既愛又恨的矛盾中——無法調和的仇恨,感人肺腑的愛情,矢志不渝的追求,貫穿了牛虻的一生,正因如此,牛虻的形象才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牛虻》的故事告訴我們逃避現實,與世無爭是懦夫的表現;直麪人生,義無返顧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牛虻讀書筆記2

《牛虻》一部關乎愛與信仰的小說,給人們留下無盡的遐思。看完《牛虻》的那些糾結,讓我清楚的明白有些感覺的真實存在。

“我希望人們堅定信仰,追求理想,不管你的信仰是紅的,白的,棕的,黑的......只要你真誠地信仰它,執着地堅守它,你就會成爲一個生氣勃勃的燦爛生命。你身處的這個社會就會變得純淨、美好,充滿勃勃的生機。反之,這個社會就會充滿迷茫、私慾、仇恨、爭鬥。”

看完牛虻.我有些困惑.這篇小說到底是要表達爲愛?還是爲信仰?牛虻一書主要圍繞亞瑟展開,具體講述了亞瑟和他擔任天主教教主的生父蒙太尼裏的故事,以及亞瑟與兒時伴侶瓊瑪的愛恨糾葛。全文線索簡明清楚,故事內容詳實生動,旨意深邃而悠遠。文中牛虻是一個經種種遭遇,重重磨難的慾火淬鍊涅磐的鳳凰。愛是瘋狂的,她可以讓人一夜成長,也能教人學會忍讓。當亞瑟歷經了被欺騙的痛苦,流亡國外的艱難,孤苦無依的窘境後,日益老練,堅硬和成熟。有人會說這是仇恨爆發的能量,而我覺得這是愛的力量,而且是一種不甘屈服,愛與愛競賽的一種能量。蛻去幼稚的靈魂外殼,獲得成熟的心智實體,也許這場競賽的結果不如人意,而終究是一個令人難忘的過程。有一句話說:寧願悲傷得深刻,不願快樂得膚淺。

文中有一段這樣說:“但這美麗平靜的湖給亞瑟的印象,無論如何都趕不上那條灰色而渾濁的艾維河。生長在地中海邊的他,看厭了那種蔚藍的漣漪,就渴望看到一種迅流急湍,因爲這一條像冰河一般向前急瀉的河流,激起了他無比的喜悅。”看似普通的一段話卻包含豐富的內容安寧的生活,牛虻種種離奇的遭遇,痛苦卻仍收穫了快樂。文中寫到“他遭受這麼許多的羞辱、刺激以及絕望的痛苦,原來都是爲了這些虛僞而卑鄙的人,和這些不會開口,沒有靈魂的雕塑,單單爲了有這麼一個教士是說謊的東西,他竟差點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像所有別的教士都很高尚純潔一樣!好吧,滾蛋吧,以前的一切,現在他聰明起來了,他要再開始新的生活。”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亞瑟的第一次醒悟。愛與信仰孰輕孰重,一目瞭然。當然文章傳達出來的愛的力量,好像一股邪惡的力量,暗地作祟。其實就像俗話說的:“打是情,罵是愛。”在文本中,這種方式有點欲揚先抑的感覺,就像曹雪芹塑造的賈寶玉形象一樣。這一段旨在表達亞瑟的決心和勇氣,這並不是對父親的報復,只是爲了從上帝那個虛假木雕,那個莫須有的信仰手中,奪回父愛的一場戰鬥。“一看到河水我就不能控制住我思緒的飄浮”這裏從文學理論的角度來看,似乎有種異性同構的模式在裏面。同時這句又讓人產生一些聯想。是否這句話也有形無形地告訴了大家,亞瑟註定了一生漂泊,無論是他的經歷還是心智,都在向我們演繹律動的人生。文中亞瑟假死的墓碑寫到“所有你的波濤和巨浪都已經在我的頭上消逝了。”又一句和水有關的描述,過去那個漂浮不定,茫然單純的靈魂也消逝了。作者似乎很喜歡通過環境,來向我們傳達亞瑟的成熟和變化。這也向讀者透漏出一個訊息,景物描寫的在凸顯個性和渲染氣氛的重要性,這似乎也是國外名著的一個普遍特徵。

這部著作中也非常注重細節的刻畫。比如文中重複出現一個相同的動作:撕花瓣。“亞瑟若有所思地從一莖低垂的毛地黃枝條上拽下了幾朵花,放在手裏,不停地神經質地擠按着。”“亞瑟沉思着不由自主地又從毛地黃上捋下一把花鈴兒。”“蒙泰尼裏從花叢中摘下一朵薔薇,將花瓣一片一片地扯下來,拋進水裏去。”“牛虻從花瓶上掐下一朵菊花,開始把那白色的花瓣慢慢地一片一片扯下來。瓊瑪的眼光偶然觸着了他那隻一片接着一片在扯花瓣的瘦棱棱的'右手,她的心一震,一種強烈的不安突然從心頭掠過,這種姿勢她從前彷彿在什麼地方看見過。”“牛虻下意識地從鈕孔裏的花朵上摘下一片葉子來,開始把它扯得粉碎。這是她似乎很熟悉的一個動作,怪像一個人,會是誰呢?她隱隱地感到那個人的手指動作也這樣的靈巧,手勢也是這麼急促和帶點神經質。”亞瑟的這個動作在文中多次出現,讓人不禁想追究原因。人變得再怎麼不同,面貌神情,心情性格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有些習慣性的動作竟不能被改掉。這是作者想告訴讀者什麼呢?我不知道,我想大家會比較聰明。而針對珍愛萬物生命的蒙泰尼裏主教來說,摧殘那朵薔薇的舉動不禁讓人生疑,恐怕,教主自己也該懺悔一下啦!特別是當亞瑟作爲一個兒子直接向教主表達對父愛的極其渴望時,我除了震撼,別無選擇。

“你說你愛我,我已經爲了你的愛把苦受盡了!我曾在骯髒的妓院裏洗過碗碟,曾給那些比混蛋還惡毒的農場主做過馬車伕,曾戴上帽子,掛起鈴鐺,在那走江湖的雜耍班裏做過小丑,在鬥牛場中替鬥士幹過苦役。爲了討他們喜歡,把我的脖子送給別人踢,我把臉送給他們讓他們吐唾沫,我把身體奉上讓他們踩。我曾向人家乞討一點發黴的食屑而遭到拒絕,因爲人家的狗有優先權。啊,我怎麼能把你賜給我的一切恩惠統統說給你聽呢?而現在---你愛我!你到底對我有多少愛呢?夠不夠使你爲了我而放棄你的主呢?啊,這個不死的耶穌,到底替你做了些什麼---他到底爲你吃過什麼苦,竟使得你愛我不如愛他?我能把前帳就如此的一筆勾銷嗎?是他那雙釘在十字架上的手使你這樣對他親愛嗎?”那無限的埋怨、委屈、堅韌、自嘲,都那麼理直氣壯的爆發,那麼歇斯底里的宣泄出來。亞瑟對父親的愛也已經成爲一種信仰,只是他自己還不清楚。“我不要求什麼,誰能夠強迫別人愛呢?”亞瑟原本想用他小小的心,真真的行動去挽留自己的父親,可到頭來,最愛的人還是被傷的最深,那樣的冷漠和滑稽讓他無可奈何。“你有什麼權利說我好像是要對你復仇!難道你還不明白我只是想把你從那木雕的騙局下解救出來?難道你永遠不明白我是愛你的嗎?”信仰和愛的鋒芒相對,旗幟鮮明的表達出文章主題。

父愛---人性的自然流露;信仰---靈魂孤寂的寄託。其實信仰沒錯,蒙泰尼利不認自己的兒子也沒錯,人生或許會面對太多的無奈,我們迫切的需要愛和被愛,希望尋找心靈的寄託,擁有自己的堅定信仰。爲了父親把對自己的愛勇敢而熱烈地表達出來,亞瑟一生都在奮鬥,直到死亡他也沒有機會看到父親對他勇敢的愛。在經歷了肉體和心靈的傷痛之後,亞瑟得到的只是生命最優雅的姿態---堅韌。在文中有一種感覺自然流露出來,就像一個小孩子,別人和他爭爸爸,他內心的那種恐懼慌亂,是那麼自然,那麼理直氣壯。在文中亞瑟的表現更是值得揣摩,他要戰勝的對象是上帝,這似乎帶有一點荒誕意味,和信仰爭風吃醋,確實震撼人心。當教主最後明白那份沉甸甸的愛時,一切都已成爲過往。在公衆膜拜聖體時,他發表了一段決絕的演說“但是,告訴我,你們之中有誰想起另一種苦難---那看着自己的兒子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聖父的苦難呢?當聖父從天堂的神座上向下俯視着加爾弗來的時候,你們可有誰想過他的悲痛呢?”無奈之後的覺醒,似乎也是提升作品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爲愛而生的吶喊和宣言!不論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虻。

一隻小小的蟲子,帶給人的靈魂震撼。

  牛虻讀書筆記3

說實話,在剛接觸《牛虻》這本書時,我曾將其三次拿起,但都是看到第一章一半的時候沒能耐着性子看完……當我第四次拿起這本書的時候……

《牛虻》描寫的是19世紀30年代初合1848年革命前夕意大利革命者爲了意大利的獨立和統一所進行的一場鬥爭。而主人公“牛虻”就是這偉大革命者行列裏其中之一,在革命的背景下,一位天真單純的青年轉變成爲一名堅強的革命主義戰士。

我這人看書有個毛病,剛拿到的書,以先睹大結局爲快。我在看《牛虻》時也不例外。從後往前翻,最後一章的標題叫做《無聲的結局》,說的是主人公——牛虻被槍決,臨刑前一天寫了一封信,並託付一個衛兵一定要將這封信親自交給他愛的人——瓊瑪……本來看到這兒,我就應該從這本書的第一頁慢慢地品讀了,但讓我鬱悶的是……

全書分爲《人生轉折點》、《轉變》合《歸去》三卷,總共是二十五章。

在第一卷中,青年亞瑟是比薩神學院是一名學生,與院長蒙太里尼私交甚好,在學院的生活很美好。但美好的事物總是很快消逝,後來,偶遇瓊瑪,亞瑟落入圈套,被捕入獄。在獄中,亞瑟尋覓機會,逃了出來……

這就是我前三次爲什麼看不下去、鬱悶的原因——亞瑟是誰?主人公不是牛虻嗎?——主人公在你眼前,而自己卻找不到。第一卷中,甚至連“牛”都沒有!

到了第二卷,已是十三年後的世界。亞瑟從獄中逃離後,流亡到南美,化名爲範里斯.列瓦雷士,牛虻是他的綽號,後來他又回到意大利參加了穆拉多裏領導的亞平寧山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又去了法國,他曾在法國報紙上發表了一系列政治性的諷刺文章,名聲一時大噪。十三年的流亡生活,讓原先健壯的青年亞瑟變成了一位殘疾的——跛了一隻腳,殘了一條手,哦,對了,還有些口吃——革命人士。

在和瓊瑪相遇時,原先單純善良的瓊瑪已然變成一位美麗動人、卻又表情冷漠的波拉太太。可悲的是,兩人誰都沒有認出對方來。更可悲的是,瓊瑪因爲無意間講了一個瘸子的笑話,牛虻以爲她是在含沙射影地說自己,而生氣了。這使得現在脾氣本就不好的牛虻,開始寫一些抨擊蒙太里尼的文章——尖銳、刻薄。但蒙太里尼的人氣很高,這些閒言碎語對於他的威望並不能夠成什麼傷害。

牛虻和瓊瑪相認了,並互相暗生情愫。福禍相依,牛虻生病了。在生病的期間,他將十三年來的生活——那些痛苦的經歷告訴了瓊瑪。病情好轉之後,瓊瑪安排了英國商人貝萊與牛虻見面,而在貝萊的幫助下,牛虻有了自己的。

看完第二卷的第一章時,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牛虻”是亞瑟的綽號。牛虻就是亞瑟,亞瑟就是牛虻。恍然大悟之後,才發現故事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了。

第三卷,就在出發前夕,牛虻同志很不幸的再次被捕入獄。幸運的是,牛虻的鬥志猶存,並不甘於命運,於是採取越獄行動!很抱歉的,這次越獄行動失敗了……

在獄中,蒙太里尼來看望牛虻,不,應該是亞瑟。但顯然的是,亞瑟已經成了牛虻,這已經是事實了,不可更改!他們倆的關係破裂了。牛虻對死已經是不再畏懼,而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那他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再被槍決的前一天,他寫了一封信……

故事寫完了。已主人公的死亡爲結局,似乎是一個悲劇……

牛虻寫的那首詩,沒有署名,只是寫了一首他和瓊瑪小時候經常唸的一首詩,一首小詩:

不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