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

家鄉的風俗作文六百字

本文已影響 9.75W人 

篇一: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六百字

元宵節,在大家眼裏,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湯圓、看花燈了吧?但我要告訴你的是,咱們客家人在元宵節這天有一個特別的習俗——遊大龍!

這龍啊,全部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大約十幾天可以完成。龍分一節一節的,在一個村裏,家家戶戶都要做,用竹蔑或竹條製成骨架,然後要在上面裱紙、畫鱗……而最爲複雜、精緻的龍頭,則是這一年裏貢獻最大的人家纔有資格花錢請能工巧匠來家裏做,這榮耀、這面子,得有多大呵!而又因爲從未規定過龍鱗的顏色、花紋等,所以每家出來的龍風格迥異、各有特色。咱們的遊大龍可是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哩!

當春節來到,整條龍也做好了!看,這家青的、那家金的、這家紫的、那家紅的……五彩繽紛!

數着、算着,正月十五可算是到了。一節節龍接到了一起,又長又重,要全村的男人才能擡得動呢!最短的五六百米,最長的,都快要一千米了,還進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當遊大龍正式開始時,一條逼真的大龍繞着全村,時而飛馳于田野、時而遊走於大街……當大龍路過家門口時,要放一串鞭炮,稱爲“迎龍”——代表大龍將新一年的好運帶進了家裏。

當夜晚降臨,人都沒在了夜色中,而龍卻通體明亮——裏面安了燈,此時的龍更加逼真,就好似龍自己在空中飛舞。嘿!龍要來啦!還不快放串鞭炮迎接它,讓它帶來新一年的好運?

這,就是咱們客家人的風俗:遊大龍!

篇二:家鄉的風俗

年少的時候,家鄉是一個我們想要逃離的地方;而長大成人後,家鄉卻成了一個我們想回卻回不去的地方。小的時候,我是在北方過過年的,雖說已離開不知多久,但我卻依舊記得那熱鬧的氣氛。

春節,離不開冬天;冬天,離不開春節。南方的冬天一到,便是溼冷的風夾雜着時斷時續的雨,常常不見太陽,於是乎,屋裏便陰冷潮溼,難打精神。而北方的冬日則向北方人豪爽的性情一樣,入冬不久便會下雪,過不多久,便有幾釐米厚了。人們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小心翼翼地在路上行走;調皮的孩子們在結冰的河面上打個滾,也不必擔心冰面破開;在屋中的暖氣上放上一瓶水,過個半日,便成了一瓶溫水。

北方的年,時間長,排場大,味兒也足。外婆會先去買菜,外公去買各種裝飾物。爾後,外婆早早的去廚房裏忙碌着準備一桌年夜飯了,而外公則去佈置屋子。在北方,人們過年不興“下館子”,而是要在家裏準備一桌子冷的、熱的、葷的、素的食物,擺滿一大桌,全家齊聚,小孩要向各個老輩們說上一堆吉利的話纔可開吃。

除夕夜,吃完熱乎乎的年夜飯後,便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廣場上有賣冰糖葫蘆的,大家都便去買一支吃着,而後拎着五彩的花燈齊聚,一起來比比看誰的花燈最大最靚;亦或買了各式各樣的花炮,一起將它點燃,讓它們先先後後的在天空中開出絢爛的花朵,以吸引過路人的目光。玩罷,我們紛紛道別,於八點前各回各家,在面前的桌子上,還擺着一盤盤剛出鍋的餃子,於是我們便就這着熱氣騰騰的餃子看春晚,哈哈哈地樂上一通,直到哈欠連天,實在挺不住了,再睡進暖暖的被窩裏。

大年初一,我們走親友、拜大年,走了外公外婆的親戚們的家——他們有些也住在北方,也不很遠。家門被早早敲響,來了一波波的鄰居和親戚,禮物通常都會堆滿桌子……

如今,外公外婆老了,外公早已做不到麻利地佈置屋子了,外婆早已不再下廚房了。

回憶北方的冬、北方的年,內心總會十分懷念,因爲它的歡樂,因爲它的喜慶,因爲它的歡聲笑語,也因爲它的寒冷……

當初容我們放花炮的廣場上,失修的器械和破爛的木屋也許早已翻新;

當初那些有着花白頭髮和慈祥笑容的爺爺奶奶們,也許早已不在;

當初一起約定要永遠在一起的小夥伴們,也許早已忘記了當年的約定;

當年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不知何時才能再次回到年少時曾下歡聲笑語的故土……

篇三:家鄉的風俗

在阜寧,年也是與別處一樣,從臘八過,但前頭,好像沒什麼年味兒……

真正的年味是在除夕爆發的。

年貨早已在除夕前備好,這天是過年最後衝刺,節奏由小快板變成了急板。拿着掃帚、撣子從地掃蕩至屋頂,連門縫也不放過,因團圓飯是中午吃的,所以大廚們也要忙不過來了,肉圓在油鍋裏急促翻滾,遍體金黃,餡味在空氣中瀰漫;另一邊砂鍋翻炒着瓜子花生,噴香噴香,爲嘮嗑用……

飯後,大概下午三四點,開始貼對聯,橫批有精美鏤花,貼門框上,隨風飄蕩,如招財神的紅旗,孩子們當晚發到新衣,拿着鞭炮跑來跑去;大人們圍在一起嘮嗑,不時傳來笑聲……

大年初一,大概凌晨兩三點,大家陸陸續續放起“開門鞭”,希望財神能到自家來,整個村子瀰漫着過年的喜慶。大約五點,已有炊煙升起,不少人開始做“早茶”了。年初一時,早飯會叫成“早茶”,以示喜慶,“早茶”的內容有“元寶”(湯圓)、雲片糕和油炸果。小孩起身後,吃大糕、果子前不能說話,吃了後也得小聲說話,“早茶”後,便去“跑年”。大人們嘮嗑時,長輩給孩子們塞“幹元寶”(瓜子花生)、糖、雲片糕和紅包。最後,全身口袋塞得滿滿。

後面年初五,又算過了個年,傳說初五財神會來,大家紛響鞭炮,吃“元寶”,歡迎財神爺。

過了不久,到初七、初八,不少人回去工作了,到元宵,年,就算過完了。

篇四:家鄉的風俗

今年,我在安徽合肥過年,我發現在安徽,過年的風俗與一些地區大不相同。

在安徽,無論家人身在何處,也要在除夕前趕回家。在吃年夜飯時,皖北人吃餃子,而皖中人和皖南人則要在吃飯前放鞭炮和祭祖。祭祖儀式很講究,要先上菜,菜要10碟,還必須要有雞、有魚。

吃飯前長輩要給孩子壓歲錢,飯後還要守歲。年初一起牀後,開門要放鞭炮,有的地方稱門神。家人團拜,相互祝賀,還要吃長壽麪,然後出門去拜年,而且這一天不能去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門的盆中,不潑出去,意思是不把財氣和好運氣掃(潑)出門外。這一天一般不會勞動,從而就有“趕忙三十夜、清閒初一潮。”的說法。

在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後,“守歲”的人們都會關上門,而且關上大門以後就不能再打開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門也不能開,直到初一早上,燒上香,點燃了蠟燭,再開門放鞭炮。在關門的這段時間裏,有些人將平時用黃土捏成的“元寶”放到大門的門檻上。初一早上,當主人開門時,“元寶”就會滾進屋,主人就會把“元寶”放在香案上,但是“元寶”也不是白送的,元宵節過後,送“元寶”的人就會向那家人討要“吉利錢”。

在安徽宿松有一段古老的民謠,孩子們很小就會唱。“天哪天,莫起風,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殺鴨又殺雞;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講好話,初一初二不捱罵。”

篇五:家鄉的風俗

除夕,是啓東人民十分重視的一天,不僅僅是因爲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更是遠方遊子回家團聚的日子。

在這天的白天家家戶戶都貼春聯。春聯貼的時候不能貼反,貼倒或是貼錯位。而且春聯必需一次性貼好,不能貼錯後扒下來重新貼。

“福”字上面有了畫就不能倒着貼;沒有畫,只有一個“福”字就得倒着貼,以表示福“到”(倒)。

貼完了春聯和“福”,就是我和老家的夥伴們最喜歡的一個活動了——放鞭炮。鞭炮有許許多多的種類,如摔炮、手雷、劃炮以及其他種類的鞭炮。我們最喜歡玩的就是劃炮和摔炮。劃炮、摔炮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玩。在牆上往牆上砸;在地上就有了更多的玩法——扔、踩、放在土裏當“地雷”、用樹枝和石頭做“定時炸彈”。最後我們還可以把他們的肚子給解剖了,拿出裏邊的火藥自制鞭炮。

對於我來說更重要的是要壓歲錢。要知道我今年的興趣班費可就指望這些紅包了。我們家是讓我自己報課外班的,而且報的是我自己感興趣的。對於親戚我是能要到多少就要多少。我的爺爺是半個有錢人,我就不客氣了,每次都要1萬。

傍晚大家都很早就做晚飯了,這就是年夜飯。大家團聚在一張桌子上,豐盛的菜餚,滿杯的酒,吃着餃子或餛飩,暢談一年來的收穫。大家的臉上都洋溢着歡快的笑容。年夜飯不僅僅是團圓的時候,更是一年收穫的總結。

春節讓我們真快樂,回想一年就這麼過去了,來年一定要開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開心的度過一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