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

家鄉風俗吃餈粑作文

本文已影響 9.81W人 

過年啦!等了一年的我們,立刻嚷嚷着要奶奶做餈粑。於是,奶奶去了趟咸陽老家。回來時,總是帶着幾塊瓷磚那麼大的餈粑。

家鄉風俗吃餈粑作文

瓷磚大的餈粑,被切成方磚大的小塊,泡在大盆裏,滿滿三大盆。晾在陽臺上。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建城時,將大量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作爲城牆的基石,也儲存好了備荒糧。後來每到豐年,人們就用糯米制成城磚一樣的餈粑來以此紀念他。

餈粑泡上一週,取一土塊出來切二十片,裹一下絲滑柔順的金色蛋液,扔進那口陪伴了我們四五年的大鐵鍋裏“炸”。奶奶放的油很少,可她不願說“煎”,只願說“炸”。

這是那個饑荒年代遺留下來的影子。在那個只有白菜根蘸醬油可以吃的年代,家裏只有一口鐵鍋。奶奶至今都習慣用那口鍋做一切。煲湯用它,炒菜用它,燒肉也用它……

餈粑煎好了。十塊就着晶瑩的白糖,那是我的。十塊灑着雪一樣的碘鹽,我弟愛吃鹹的。

關於餈粑的吃法有很多。奶奶和爺爺最愛吃的就是烤的:蜂窩煤上架着鐵架子,一個個糯米糰子烤的噴噴香。烤好後咬一口,熱乎乎,香甜甜,在那個年代,真是一種享受。

沒煎的料被用袋子小心翼翼地包起來。我問她,“幹嗎這麼小心?”她說:“做一次不容易。”

餈粑是用泡好的糯米扔進石糟裏,人們揮灑着汗水一錘一錘砸成的。好的餈粑,口感細膩,別有風味

我夾起一塊放進嘴中,白糖入口即化。我咬破蛋液炸成的一層酥嫩外皮,一股夾雜着糯米芳香的熱氣噴涌而出,在脣齒之間迴盪。剩下的糯米香糯粘軟,帶着那個時代的情思和歲月的香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