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讀後感

致虛守靜——讀《老子》有感作文

本文已影響 7.1W人 

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遊者可以綸,飛者可以爲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致虛守靜——讀《老子》有感

這就是老子,一個彷彿能上天下海,呼風喚雨的龍一般的人物,古云龍有九子,吾言老子有二子,一曰《老子》,一曰道學。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其實,道家修養功夫的真諦常常被歸結爲“虛靜“兩個字。道家認爲,人和萬物同爲道的產物,人生之初純潔無暇,無私無慾,空明寧靜。只是因爲後來私慾的活動和外界的干擾,使得人心靈蔽塞,躁動不安。所以必須依靠“致虛”“守靜”的修養功夫,使心靈重新修復到清澄明靜的狀態。

當人們被外界誘惑而肆意妄動時,由於他們違背了道的規律,結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徒傷精力。相反,當他們拋棄主觀私心雜念,心性寧靜,達於虛極的境界時,往往能洞見真理,忙而不亂,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

佛教的“空”,在這一點與道家“守靜篤”的道理正想通。禪宗黃龍南禪師曾這樣形容專一凝神、心無旁騖的修養功夫:“如靈貓捕鼠,目精不瞬,四足據地,諸根順向,首尾直立,擬無不中”。

這當然只是形容修養功夫的精神專一,旁若無人的境界,並不是說一個人要時時處於劍拔弩張的緊張狀態。相反,他常常倒是處於一種“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虛寂狀態。但這絕不是生命的死滅,而是在虛寂中聚集力量,在空靈中孕育萬物。它正如“雞之孵卵”:看似迷迷糊糊,一動不動,實際上,在它那死寂的表面之下,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這正如大自然中的萬物一樣: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在生生不息地發展變化,但我們乍一看去,山川大地林木卻是靜寂不動的。然而正是在這表面的靜寂下,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吸收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含着自然的生機,在時時生長繁衍。無論生長還是死亡,它都要歸於自己的根本。“方生方死”才能“萬物並作”,“致虛守靜”才能“生生不息”。

人也應該向自然學習,而不是被私慾矇蔽,不要違背自然的規律。人之所以常常幹蠢事,就是因爲過於自以爲是,過於私心嚴重,所以無論是得是失,都瞻前顧後,極盡心智,憂慮無窮,而這又是由於心靈不再空明澄靜,沒有努力修煉“致虛守靜”造成的。

莊子·田子方》中這樣一個故事:列禦寇爲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適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猶象人也。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於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梭巡,足二分垂在外,揖禦寇而進之。禦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沭然有恂目之志,而與中也殆矣夫!”。

列禦寇先前還自以爲是,之後又兩股戰戰就是因爲他心裏害怕。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失足墜下懸崖,這就顯得思慮的過多。而伯昏無人勇於面對,心中毫不畏懼,是因爲他“致虛守靜”,那些紙老虎根本無法與他抗衡。

一旦達到致虛守靜的狀態,任何威脅都無法再恐嚇你的心靈,任何利益都不能再誘惑你的靈魂。你是如此的純淨,你代表的是聖潔,所有黑暗的骯髒的東西一遇見你,就像寒冰遇見烈火,就像邪惡遇見正義,立刻潰敗。

“致虛守靜”的思想雖然被人們作了各種各樣的發揮,但對於我們常人而言,它至少可以告訴我們一種認識社會人生,探索宇宙真理的真諦:人要想洞察事理,必須虛懷若谷,毫無成見,這樣才能認識複雜紛繁的事物,達到兼容幷包的境地。我們要想解決糾紛,處理繁雜的事物,必須淡泊寧靜,用心專一,這樣才能以靜制動,以簡馭繁。萬物變化總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唯有致虛寧靜的人,才能把握這些法則,從而不被表面現象迷惑,不爲急功近利的目標遮蔽而喪失人的根本。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