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

碎片化時代真的是人類“末日”嗎?作文

本文已影響 7.93W人 

碎片化”一詞在最近的幾年裏可謂是名聲大噪,凡事只要和“碎片化”扯上了關係,就會有一羣人們眼中的“專家”開始評頭論足,甚至疾呼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水平會大退步,這不由得使一些分不清狀況的人望而生怯。那麼,碎片化究竟是什麼,遇上碎片化生活是否真的意味着人類的“末日”?

碎片化時代真的是人類“末日”嗎?

首先我們要來了解一下碎片化的定義。“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詞,在上世紀80年代常見於“後現代主義”的有關研究文獻中,原意是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注意,從上述官方解釋中,我們應當留意“諸多”、“零塊”兩方面。通俗地講,碎片化意味着數量劇增(類似於大信息時代)與內容趨向於分散。

這麼解釋可能還不夠詳細,不妨舉一個例子。如果把碎片化之前的社會比作一塊曲奇餅乾,那麼碎片化發展的過程就類似將其分成很多小塊——這麼說可能不嚴謹,因爲所有餅乾碎塊加在一起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了原來的一整塊餅乾。你可能還不清楚這有什麼可以做文章的地方——硬要找自然是有的。一些“批評家”立即跳出來,說當代人所擁有的那些數量龐大的餅乾塊已稱不上是餅乾了。看到這裏你可能會想:那些批評學家真這樣說怎麼會有人信呢,真可笑!然而當你在報紙或電視上看到以下字樣“碎片化閱讀不等於閱讀”、“碎片化學習利大於弊”時,難免不被牽動神經,一探究竟。

說到底,生活的碎片化,恰是反映了現代科學技術正逐步趨向成熟。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傳輸技術的大量應用,大大強化了受衆作爲傳播個體處理信息的能力,碎片化現象不但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也引發着人們個性化的信息探索。正如美國西北大學媒體管理中心負責人約翰拉文所說,“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體平臺最重要的趨勢。碎片化之所以能成爲社會發展的趨勢,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正是因爲人們追求自我、追求個性的需求愈發強烈。換而言之,碎片化生活的到來是“科技”與“需求”二者可謂天時地利的必然結果。因此那些堅稱碎片化時代是人類“末日”的說法顯然是無稽之談。

既然這樣碎片化是否沒有一點危害?難道批評家都在無病呻吟嗎?歷史告訴我們分析事物一定要客觀,否則就會有偏頗。而在碎片化利弊一事中,矛頭又回到了“工具的利弊”上。有人用菜刀搶劫,是菜刀的錯還是人的錯?有人持槍搶劫,是槍的錯還是人的錯?如果你在兩個問題中得到了相反的答案,那麼你確實應該反思一下。之所以人們認爲菜刀沒有錯,是因爲正常生活烹飪離不開它,而槍卻給人一種罪惡、危險的感覺。當然,兩個例子中錯的都是人,而對持槍的抨擊則側面反映了人們對自身控制力的懷疑及對先進技術的排斥。回到碎片化問題上來,人們正是因爲害怕無法抵抗巨大數據的誘惑、對自制力的擔憂纔會一味迴避甚至反對大數據碎片化時代。

因此,牢記一句話:做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工具的僕人。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當今的碎片化生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